2025年第36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miR-205-5p介导四君子汤对胃癌细胞迁移、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王纪鸾,赵琳琳,李乡南,边月,马天驰,周晶,郭隽馥
    2025, 36(3):317-327.
    [摘要](5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探讨四君子汤能否通过上调 miR-205-5p 表达进而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力、侵袭力以及上皮间质 转化(EMT)进程,并筛查可能参与上述过程的 miR-205-5p 下游靶基因。方法 四君子汤含药血清制备:SD 大鼠以四君子汤(6.9 g·kg-1 )灌胃,每日 1 次,共 7 d。(1)将胃癌细胞 MGC-803、AGS 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及干 预:生理盐水组(10% 空白血清),四君子汤组(10% 四君子汤含药血清),四君子汤+inhibitor NC 组(10% 四君 子汤含药血清+转染抑制剂阴性对照),四君子汤+ miR-205-5p inhibitor 组(10% 四君子汤含药血清+转染 miR-205-5p 抑制剂),各组血清处理均为 24 h。采用 qPCR 或 Western Blot 法检测各组细胞中 miR-205-5p 表 达水平,Snail、MMP9、TIMP1 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 实验检测细胞 侵袭能力。(2)以人胃癌 MGC-803 细胞为研究对象,分组及干预:阴性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小干扰 RNA), miR-205-5p 模拟物组(转染 miR-205-5p 模拟物)。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 miR-205-5p 模拟物组 vs 阴性对照组 的差异表达基因;采用 qPCR 技术对 miR-205-5p 过表达后下调的 3 个基因(ENC1、FGF7、CSF1)的表达水平 进行验证;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 GO 功能及 KEGG 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四君子汤组 MGC-803、AGS 细胞的 miR-205-5p 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四君子汤+ inhibitor NC 组比较,四君 子汤+ miR-205-5p inhibitor 组 MGC-803、AGS 细胞的 miR-205-5p 表达均显著下调(P<0.01)。(2)与生理盐水 组比较,四君子汤组 MGC-803、AGS 细胞的愈合率明显降低(P<0.05),穿过基质胶的细胞数目显著减少(P< 0.01),细胞 MMP9、Snail mRNA 及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P<0.01),TIMP1 mRNA 及蛋白表达显著上 调(P<0.05,P<0.01)。与四君子汤+ inhibitor NC 组比较,四君子汤+ miR-205-5p inhibitor 组 MGC-803、 AGS 细胞的划痕愈合率均明显升高(P<0.05,P<0.01),穿过基质胶的细胞数目显著增多(P<0.01),细胞 MMP9、Snail mRNA 及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P<0.01),TIMP1 mRNA 及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 P<0.01)(3)与阴性对照组比较,miR-205-5p 模拟物组 MGC-803 细胞中 miR-205-5p 表达显著上调(P< 0.01)。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miR-205-5p 模拟物组在过表达 miR-205-5p 的 MGC-803 细胞中共鉴定出 401 个发生显著变化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 195 个基因表达上调,206 个基因表达下调。与阴 性对照组比较,miR-205-5p 模拟物组 MGC-803 细胞在过表达 miR-205-5p 后,ENC1、FGF7、CSF1 mRNA 表 达均显著下调(P<0.01),与测序得到的差异基因表达结果一致。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黏附和细胞迁 移等生物学过程,以及癌症的转录失调、PI3K-Akt 信号通路、Rap1 信号通路等方面。结论 miR-205-5p 能 够介导四君子汤对胃癌细胞迁移、侵袭和 EMT 进程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 miR-205-5p 抑制其下游 FGF7、ENC1、CSF1 等基因表达有关。
    2  定志小丸对血管性痴呆小鼠PINK1/PARKIN/MEF2D线粒体自噬通路的影响
    邓敏贞,王宇,宁振求,胡达峰,王凯,王成毅,孙景波,程骁
    2025, 36(3):328-337.
    [摘要](3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研究定志小丸对血管性痴呆(VD)小鼠 PTEN 诱导假定激酶 1(PINK1)/E3 泛素连接酶 PARK2 (PARKIN)/肌细胞增强因子 2D(MEF2D)线粒体自噬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再灌注方法复 制 VD 小鼠模型。将 ICR 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盐酸多奈哌齐组(1 mg·kg-1 ,灌胃给药)、PINK1 抑制 剂组(20 mg·kg-1 环孢菌素 A,腹腔注射给药)及定志小丸低、中、高剂量组(0.71、1.43、2.56 g·kg-1 ,灌胃给 药),每组 6 只,每天 1 次,连续给药 4 周。采用 Morris 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ELISA 法检测海 马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氧(ROS)、白细胞介素 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谷胱甘肽过 氧化物酶 4(GPX4)、紧密连接蛋白 1(ZO-1)水平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 9 (MMP9)、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qRT-PCR 及 Western Blot 法检测海马组织中 PINK1、PARKIN、 MEF2D、Bcl-2 同源结构域蛋白(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 1 轻链 3β(LC3B)、螯合体 1(p62)mRNA 及蛋白表 达水平;HE 及尼氏染色法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逃逸潜伏期显著延 长(P<0.01),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1);海马组织 AchE、ROS、IL-1β、TNF-α 水平显著升高(P< 0.01),GPX4、ZO-1 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 NSE、MMP9、S100β 水平显著升高(P<0.01);海马组织 中 PINK1、PARKIN、Beclin-1、LC3B mRNA 及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MEF2D、p62 mRNA 及蛋白表达 显著下调(P<0.01);海马 CA1 区神经元排列疏松,细胞核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状,或出现溶解现象,细胞出 现较为明显的变性;海马 CA1 区的尼氏体数量和层数明显减少,排列较为紊乱,甚至出现空泡结构。与模型 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的逃逸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加(P<0.01);海马组织 AchE、 ROS、IL-1β、TNF-α 水平显著降低(P<0.01),GPX4、ZO-1 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清 NSE、MMP9、 S100β 水平显著降低(P<0.01);海马组织中 PINK1、PARKIN、Beclin-1、LC3B mRNA 表达显著下调(P< 0.01),MEF2D、p62 mRNA 表达显著上调(P<0.01);小鼠海马 CA1 区神经元排列更为紧密,核固缩现象有所 缓解,发生变性的细胞数量减少;海马 CA1 区的尼氏体数量均有所增加,细胞层数损失减少,排列相对紧密 有序。与模型组比较,定志小丸各剂量组及 PINK1 抑制剂组小鼠海马组织中 PINK1、PARKIN 蛋白表达显著下 调(P<0.05,P<0.01);定志小丸各剂量组的 Beclin-1 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p62 蛋白表达显著上调 (P<0.05,P<0.01);定志小丸中、高剂量组及 PINK1 抑制剂组的 MEF2D 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定志 小丸中、高剂量组的 LC3B 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结论 定志小丸对 VD 小鼠具有海马神经元保护作 用,能降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调控 PINK1/PARKIN/MEF2D 线粒体自噬通路相关。
    3  扶正通络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小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杨泽虹,麦紫涵,陈彦彤,江晓涛,安金琪,阮舒琪,曾颖凤,文艺,刘凤斌,李培武
    2025, 36(3):338-348.
    [摘要](3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探讨扶正通络解毒方(FTJF)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炎-癌”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1)通 过检索 TCMSP、HERB 及 Swiss Target Prediction 数据库,筛选出 FTJF 方中各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 通过 GeneCards、OMIM、Drugbank、TTD 和 DisDeNet 数据库检索、筛选获得 CAG“炎-癌”转化相关疾病靶 点;使用 Venny 2.1 在线平台对 FTJF 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 CAG“炎-癌”转化疾病靶点取交集,获得 FTJF 干 预 CAG“炎-癌”转化的潜在作用靶点。通过 Cytoscape 3.9.1 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并筛选 出核心活性成分;通过 STRING 数据库进行潜在作用靶点蛋白互作(PPI)网络分析,筛选核心靶点;通过 DAVID 数据库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2)采用 N-甲基-N-亚硝基脲(MNU)化学诱导法复制 CAG “炎-癌”转化小鼠模型。将 C57BL/6 小鼠随机分 为空白组、模型组及 FTJF 低、中、高剂量组(生药量 9.56、19.11、38.22 g·kg-1 ),每组 10 只,灌胃给药,每日 1 次,持续 8 周。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及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法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 变化;ELISA 法检测血清胃功能激素胃蛋白酶原 I(PGⅠ)、胃蛋白酶原 II(PGⅡ)、胃泌素 17(G-17)和炎性因 子白细胞介素 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细胞介素 1β(L-1β)的水平;q-PCR 法检测胃黏膜组织 肿瘤蛋白 p53(TP53)、髓细胞增生原癌基因(MY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1)共筛 选得到 199 种活性成分,795 个作用靶点,2 074 个疾病相关靶点,FTJF 干预 CAG“炎-癌”转化的 307 个潜 在作用靶点。分析得到槲皮素、芹菜素、木犀草素、熊果酸等核心活性成分;TP53、AKT1、GAPDH、MYC、 EGFR、VEGFA、TNF、JUN、CASP3、INS 等核心靶点;KEGG 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癌症通路、乙型肝炎、 PI3K/Akt 信号通路等。(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胃黏膜结构严重破坏,细胞排列紊乱,可见大量炎性细胞 浸润,细胞明显空泡样变,腺腔形成大小不等的黏液湖,有分泌酸性黏液的肠化生腺体形成;部分黏膜呈锯齿 样或 U 型管样,两个或多个腺腔单层上皮变为多层无规则排列、无管腔结构的细胞团,表现出组织异型性;血 清 PGⅠ水平显著降低(P<0.001),PGⅡ、G-17、IL-6、TNF-α、IL-1β 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1);胃黏膜 组织 TP53 mRNA 表达显著下调(P<0.001),MYC、EGFR mRNA 表达显著上调(P<0.05,P<0.01)。与模型 组比较,FTJF 各剂量组小鼠胃黏膜组织细胞形态异常情况均有所好转,炎性浸润区域减少,空泡样变、黏液 湖及组织异型性减少;血清 PGI 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01),PGⅡ、IL-6、TNF-α 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5,P<0.01,P<0.001);胃黏膜组织 TP53 mRNA 表达显著上调(P<0.05,P<0.01),MYC、EGFR mRNA 表达显著下调(P<0.05,P<0.01)。FTJF 中、高剂量组的血清 G-17、IL-1β 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P<0.001)。结论 FTJF 可能通过槲皮素、芹菜素等多种活性成分,调节胃功能激素分泌水平、减轻 炎症反应、下调癌症信号通路,发挥干预 CAG “炎-癌”转化的作用。
    4  金银花-连翘药对改善川崎病小鼠血管炎的作用及机制
    马锦,唐孕佳,宋秀道,吕海涛
    2025, 36(3):349-356.
    [摘要](3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探讨金银花-连翘药对改善川崎病小鼠血管炎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 C57BL/6 小鼠随机分为正 常组(5 只)、模型组(6 只)和中药组(5 只)。采用腹腔注射 0.2 mL 白色念珠菌水溶物(20 mg·mL-1 )复制川崎病 小鼠模型,每日 1 次,连续 5 d。模型复制的同时,中药组小鼠给予金银花-连翘提取物(生药量 2.6 g·kg-1 )灌 胃,正常组、模型组灌胃等量 PBS。末次注射后,继续喂养 14 d,然后取样进行后续实验。采用 HE 及 EVG 染色法观察心脏组织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心脏组织中 Ly6G、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9)表达水平;细胞 因子检测试剂盒检测小鼠外周血中 40 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并筛选差异表达细胞因子,进行 GO 功能及 KEGG 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心脏血管内皮粗糙,结构不完整,细胞排列无序, 血管及周围心肌组织可见炎性细胞广泛浸润;心脏血管壁弹力纤维排列紊乱,松散断裂;血管及周围心肌组织 中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广泛浸润,Ly6G 表达显著上调(P<0.01);心脏组织中 MMP9 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 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小鼠心脏血管内皮结构较完整,炎性细胞浸润减轻;心脏血管壁弹力纤维较规 整,未见明显断裂;心脏血管区域的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减少,Ly6G 表达显著下调(P<0.01);心脏组织中 MMP9 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有 28 个差异表达细胞因子,均显著上调(Padj< 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有 17 个差异表达细胞因子,其中 16 个显著下调(Padj<0.05),1 个显著上调 (Padj<0.05)。有 14 个差异表达细胞因子为正常组 vs 模型组的上调基因,而在金银花-连翘干预后显著回调。 差异表达细胞因子涉及白细胞迁移、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粒细胞趋化性等生物过程;涉及细胞因子活 性、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趋化因子活性等分子功能;以及涉及趋化因子信号通路、TNF 信号通路、JAK-STAT 信号通路等相关通路。结论 金银花-连翘药对可改善川崎病小鼠的血管炎,其机制可能与减少中性粒细胞浸 润,下调 MMP9 表达,以及抑制外周相关血细胞因子表达有关。
    5  基于血清药物化学及蛋白芯片技术探讨加味六君子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
    张帅,周明,宋沛祥,刘雪,邓雅依,王颖,蔡皓
    2025, 36(3):357-367.
    [摘要](3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基于血清药物化学及蛋白芯片技术探讨加味六君子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1)将 Wistar 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加味六君子汤组(43.36 g·kg-1 ),每日灌胃给药 2 次,持续 7 d,制备 加味六君子汤含药血清及空白血清。基于血清药物化学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UHPLC-Q-TOF-MS/MS)分析技术,并结合文献报道和数据库信息,确认加味六君子汤的入血成分。(2)使用 PharmMapper 网站进行入血成分作用靶点预测;利用 GeneCards、OMIM、PharmGkb、TTD 和 DrugBank 数据库 筛选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相关靶点;将上述靶点输入韦恩图制作平台,所得交集靶点即为加味六君子汤治疗慢 性萎缩性胃炎的潜在作用靶点。通过 STRING 数据平台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蛋白互作(PPI)网络构建及核心靶 点筛选。通过 Cytoscape 软件导入加味六君子汤入血成分、潜在作用靶点,构建“入血成分-靶点”网络,筛选 核心成分。通过 DAVID 数据库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 GO 功能及 KEGG 通路富集分析。利用 AutoDock Vina 软 件对核心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3)采用 CCK-8 法检测 GES-1 细胞活性,筛选 1-甲基-3-硝基 -1-亚硝基胍(MNNG)最合适的造模浓度及加味六君子汤含药血清的最佳给药浓度。采用 40 µmol·L-1 MNNG 干 预 GES-1 细胞,构建慢性萎缩性胃炎细胞模型,同时以 20% 含药血清干预 24 h 后,进行 CSP100 plus 磷酸化 抗体芯片检测。结果 (1)共鉴定出加味六君子汤入血成分 23 种。得到入血成分对应的作用靶点 424 个,慢性 萎缩性胃炎疾病相关靶点 1 028 个,取交集得到加味六君子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潜在作用靶点 109 个。筛 选得到加味六君子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核心靶点:TP53、IL6、TNF、SRC、EGFR、AKT1、CTNNB1、 MMP9、CASP3、MAPK8,以及核心成分:甘草酸、DL-精氨酸、芸香柚皮苷、大豆素、茯苓酸 G、人参皂苷 Rg2、人参皂苷 Ro、香风草甙、芹糖异甘草苷、人参皂苷 Rb1。潜在作用靶点涉及的生物过程主要有对氧化应 激的反应、脂多糖反应、细胞来源分子反应、凋亡信号通路等;KEGG 通路主要涉及病毒、癌症、炎症等方 面,主要通路包括 PI3K/AKT 信号通路、TNF 信号通路、IL-17 信号通路、MAPK 信号通路等。核心成分与核 心靶点的 100 组分子对接结果中,结合能≤ -5 kcal·mol-1的对接组合有 93 组,结合能≤ -7 kcal·mol-1的对接组 合有 73 组。(2)与模型组比较,经含药血清干预后,共有 49 个磷酸化抗体和 46 个非磷酸化抗体发生了明显变 化。其中,在 PI3K/AKT 信号通路中有 18 个磷酸化抗体和 11 个非磷酸化抗体发生了显著变化;在 MAPK 信号 通路中有 13 个磷酸化抗体和 17 个非磷酸化抗体发生了显著变化。结论 加味六君子汤可能通过甘草酸、人参 皂苷 Rg2、大豆素等入血成分,调控 PI3K/AKT、MAPK 关键信号通路,发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延缓其向 胃癌转变的作用。
    6  清解化攻方调控Opa1、Mfn1、Drp1、Fis1维持线粒体动力学平衡改善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损伤的作用机制
    朱晓东,刘锟荣,班莹,冯敏超,苏攀,禤传凤,唐曦平,陈国忠
    2025, 36(3):368-375.
    [摘要](2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观察清解化攻方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损伤及线粒体动力学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急性胰 腺炎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雨蛙素方法建立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分别设置空白组、模型组、 不同剂量清解化攻方给药组和乌司他丁组,不同剂量清解化攻方组予以低、中、高剂量中药灌胃,乌司他丁组 予以乌司他丁干预,空白组和模型组予以等比例生理盐水灌胃;HE 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 ELISA 法检测大鼠血清 α-AMS、PNLP、IL-1β、IL-6、IL-8 和 TNF-α 含量;Western Blot 法检测大鼠胰腺组 织线粒体动力学相关蛋白 Opa1、Mfn1、Drp1、Fis1 表达水平;qRT-PCR 法检测大鼠胰腺组织线粒体动力学相 关 Opa1、Mfn1、Drp1、Fis1 mRNA 转录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胰腺细胞弥漫性出血坏死、 小叶间隔水肿明显,见炎性细胞浸润,血清中 α-AMS、PNLP、IL-1β、IL-6、IL-8 和 TNF-α 含量明显升高 (P<0.01),胰腺组织中 Drp1、Fis1 蛋白及 mRNA 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1),Opa1、Mfn1 蛋白及 mRNA 表 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清解化攻方各剂量组和乌司他丁组均可改善胰腺组织病理学, 降低血清中 α-AMS、PNLP、IL-1β、IL-6、IL-8 和 TNF-α 表达水平(P<0.05,P<0.01),降低胰腺组织中 Drp1、Fis1 蛋白及 mRNA 表达水平(P<0.01),升高 Opa1、Mfn1 蛋白及 mRNA 表达水平(P<0.01)。结论 清 解化攻方可能通过调控线粒体动力学相关蛋白的平衡,改善胰腺损伤和炎症反应,从而起到保护胰腺组织的作用。
    7  升清降浊胶囊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改善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研究
    余燕娜,董鑫,王亮亮,汤水福
    2025, 36(3):376-383.
    [摘要](2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探讨升清降浊胶囊(SQJZC)改善糖尿病肾病(DN)的作用机制。方法 C57/BL6 小鼠通过腹腔注射 链脲佐菌素建立 DN 模型;每周检测小鼠的血糖及体质量变化。升清降浊胶囊治疗 8 周后检测尿总蛋白 (UTP)、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苏木素-伊红染色(HE)、过碘酸雪夫染色(PAS)检测肾脏结构变 化。qPCR 法及 ELISA 法检测肾脏及血清炎症因子变化。Western Blot 法检测肾脏损伤相关标志物、NOD 样受 体含 pyrin 结构域 3(NLRP3)炎症小体成分变化。结果 升清降浊胶囊对小鼠血糖及体质量无明显影响。HE 和 PAS 染色结果显示升清降浊胶囊治疗可改善肾小管空泡变性及坏死,减轻刷状缘脱落及纤维沉积。进一步研究 结果表明,升清降浊胶囊治疗能够明显减轻糖尿病肾病小鼠 UTP、Scr、BUN 及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P< 0.01)。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升清降浊胶囊干预减轻肾脏凋亡相关因子及肾损伤分子 1(Kim-1)水平,抑制炎 症小体成分 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天冬酶 1(Caspase-1)的表达(P<0.05,P<0.01)。 结论 升清降浊胶囊能够改善糖尿病肾病肾脏损伤,该种作用可能通过抑制 NLRP3 炎症小体实现。
    8  紫花前胡素调节Drd2/Cryab/NF-κB信号通路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刘丹,孟莉,刘淑燕,许坤,董沙沙,杜桂梅
    2025, 36(3):384-391.
    [摘要](2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探究紫花前胡素调节多巴胺 D2 受体(Drd2)/αB-晶状体蛋白(Cryab)/核因子 κB(NF-κB)信号通路 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参照 Rice 法构建新生大鼠 HIBD 模型,将造模 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紫花前胡素组、高剂量紫花前胡素组、高剂量紫花前胡素+QNZ(Drd2/ Cryab/NF-κB 通路抑制剂)组,其中低、高剂量紫花前胡素组分别灌胃 10、25 mg·kg-1 紫花前胡素,高剂量紫 花前胡素+QNZ 组在灌胃 25 mg·kg-1紫花前胡素基础上立即腹腔注射 0.6 mg·kg-1 QNZ。选取同批新生大鼠 6 只 为假手术组(只分离左颈总动脉,缝合伤口,不做结扎和缺氧处理)。对各组新生大鼠进行 Longa 评分;检测各 组新生大鼠脑含水量;HE 染色法检测各组新生大鼠海马组织损伤;ELISA 法检测海马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 白 1(MCP-1)、白细胞介素 1β(IL-1β)、一氧化氮合酶(iNOS)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 Drd2、Cryab、NF-κB 蛋白的表达以及 NF-κB 的核易位情况;COIP 实验检测 Cryab 和 NF-κB 的相互作用。 结果 相比于假手术组,模型组 Longa 评分、脑含水量、MCP-1、IL-1β、iNOS、NF-κB(细胞核)水平明显升 高,Drd2、Cryab、NF-κB(总)、NF-κB(细胞质)蛋白表达下降(P<0.05,P<0.001),模型组细胞空泡化增加、 排列紊乱、存在水肿和坏死细胞现象。相比于模型组,低、高剂量紫花前胡素组 Longa 评分、脑含水量、 MCP-1、IL-1β、iNOS、NF-κB(细胞核)水平明显降低,Drd2、Cryab、NF-κB(总)、NF-κB(细胞质)蛋白表达 升高(P<0.05、P<0.01,P<0.001),细胞排列紊乱、坏死细胞现象得到改善,其中水肿现象改善较为明显。 施加通路抑制剂则逆转上述现象。CIOP 实验结果表明,低、高剂量紫花前胡素组中 Cryab 和 NF-κB 结合作用 明显(P<0.001),高剂量紫花前胡素+QNZ 组则降低 Cryab 和 NF-κB 结合作用(P<0.001)。结论 紫花前胡素 处理能降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进而改善 HIBD 的神经保护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促进 Drd2/Cryab/ NF-κB 通路信号的转导,通过增强 Cryab 与 NF-κB 之间的结合作用减弱 NF-κB 的核易位实现的。
    9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探讨五参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王继儒,杨桦,殷春霞,蓝涛华,吕渭辉,张燕
    2025, 36(3):392-404.
    [摘要](3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动物实验验证探讨五参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作用机制。 方法 利用 TCMSP 数据库获取五参汤药物中的活性成分。通过 SwissTargetPrediction 平台及 OMIM、TTD、 DisGeNet、GeneCards 数据库得到五参汤成分及慢性心力衰竭的基因靶点,二者交集靶点为五参汤治疗慢性心 力衰竭的潜在靶点。由 Cytoscape 数据库得到核心靶点,将核心靶点再次计算后筛选得到重要靶点,并构建 “药物-成分-核心靶点”网络及靶点蛋白互作网络(PPI)。以重要靶点在 R 软件上进行 GO 及 KEGG 富集分析。 随后采用分子对接验证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通路的靶点的结合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采用小鼠心 肌梗死致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利用 B 超、HE、Masson 及 Western Blot 验证实验结果。结果 共收集到有效 药物成分 63 种,成分相关靶点 768 个和疾病靶点 12 933 个,二者交集共 706 个靶点。在 Cytoscape 中计算得 到核心靶点 137 个,其中重要靶点为 28 个。PPI 提示 STAT3、Caspase-3、Bcl2 为治疗过程的关键靶点。GO 及 KEGG 分析显示五参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能通过小分子代谢、激素反应、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氧化应激反 应来实现,这些进程可能与 AGE-RAGE 信号通路、PI3K-Akt 信号通路、IL-17 信号通路以及 HIF-1 通路有 关。B 超、HE、MASSON 结果示,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不同程度地缓解了小鼠的心功能障碍及炎症浸润和 纤维化等病理改变。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五参汤能逆转 STAT3、HIF1A、Caspase-3 的高表达(P<0.05,P< 0.01,P<0.001)以及 Bcl2 的低表达(P<0.05),从而使慢性心力衰竭得到改善。结论 五参汤可能通过抑制 HIF1A、STAT3、Caspase-3 的蛋白表达,同时增加 Bcl2 的蛋白表达,实现对 HIF-1 通路及凋亡相关信号的调 控发挥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
    10  基于网络药理学、SMR及分子对接探讨昆仙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机制
    廖威权,李禹莹,李志岭,郭盈澳,谢静静,张剑勇
    2025, 36(3):405-415.
    [摘要](3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SMR 及分子对接分析昆仙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 TCMSP、BATMAN-TCM、SwissTargetPrediction 数据库收集昆仙胶囊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检索 GeneCards、 OMIM、DrugBank、DisGeNet 及 TTD 数据库获得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靶点,使用 Venny 2.1.0 绘制韦恩图,得 到昆仙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潜在作用靶点;利用 Cytoscape 3.7.1 构建“昆仙胶囊-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强 直性脊柱炎”网络,根据拓扑参数筛选关键活性成分;将昆仙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潜在作用靶点上传至 STRING 平台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导入 Cytoscape 3.7.1 筛选核心靶点;以核心靶点的表达数量性状位点 (eQTL)作为工具变量、强直性脊柱炎为结局,使用基于汇总数据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SMR)评估核心靶点表 达水平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风险的因果关系,探索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新靶点;使用 Metascape 进行 GO 及 KEGG 通路富集分析;使用 AutoDockTools 1.5.7 及 QuickVina-W 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并使用 PyMOL 2.6.0 软件 进行可视化。结果 昆仙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活性成分共 179 种,关键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quercetin)、 山柰酚(kaempferol)、胆固醇(CLR)、β-谷甾醇(beta-sitosterol)、甘草素(DFV)等;核心靶点包括 TNF、IL1B、 GAPDH、STAT3、EGFR 等;SMR 分析提示 TNF、JAK2、ABHD16A 与强直性脊柱炎显著关联,但 TNF 存在 连锁效应;GO 富集结果涉及炎症反应、细胞对氮化合物的反应、外源性刺激反应等,KEGG 富集分析主要涉 及 Th17 细胞分化、趋化因子信号通路、PI3K/Akt 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核心靶点与关键活性成分对接 活性良好。结论 昆仙胶囊可能通过其所含的槲皮素、山柰酚、胆固醇、β-谷甾醇、甘草素等关键活性成分, 作用于 TNF、IL1B、GAPDH、STAT3、EGFR 等核心靶点,调控 Th17 细胞分化、趋化因子、PI3K/Akt 等信号 通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JAK2、ABHD16A 基因表达水平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风险存在因果关联,ABHD16A 可能是强直性脊柱炎的潜在治疗靶点。
    11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探讨汉黄芩素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制
    吴轲,陈思琦,姜晨晨,伊晓娇,朱俊峰
    2025, 36(3):416-424.
    [摘要](3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的方法探讨汉黄芩素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 SwissTargetPrediction 数据库挖掘汉黄芩素的作用靶点;采 用 GeneCards、TTD 和 DrugBank 数据库收集与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的靶点,并取两者的重叠靶点。使用 STRING 数据库分析靶点间的蛋白-蛋白互作(PPI)关系,并通过 Cytoscape 软件进行可视化和拓扑分析,筛选出关键靶 点。使用 R 软件中的 clusterProfiler 包对重叠靶点进行 GO 功能和 KEGG 通路富集分析。采用 AutoDockTools 1.5.6 软件对关键靶点与汉黄芩素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汉黄芩素抗非小细胞肺癌的潜在 机制。结果 共获得 44 个汉黄芩素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共同靶点,PPI 网络发现 Akt1、TP53 和 JUN 为关键治疗 靶点。GO 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共同靶点主要与活性氧代谢过程的调节、蛋白激酶调节活性等过程相关。 KEGG 通路富集分析表明,汉黄芩素抗非小细胞肺癌与 PI3K-Akt、IL-17、p53 等信号通路有关。分子对接结 果表明,汉黄芩素与 Akt1、TP53、JUN 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此外,细胞实验证实,汉黄芩素处理能有效抑 制 A549 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细胞凋亡。Western Blot 分析结果显示,汉黄芩素作用 A549 细胞后, p-Akt、TP53 和 JUN 的表达水平下调(P<0.05)。结论 汉黄芩素能够通过调节 PI3K-Akt、IL-17、p53 等信号 通路发挥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调节 Akt1、TP53、JUN 靶点有关。
    12  基于转录组学与网络药理学探讨四妙散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伍搏宇,杨雷,张志刚,熊辉,王海彬,卢国樑
    2025, 36(3):425-434.
    [摘要](3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基于转录组学与网络药理学探讨四妙散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2只SD大 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硫酸氨基葡萄糖 0.135 g·kg-1 )及四妙散组(8.640 g·kg-1 ),每组 8 只。通过膝关节腔注射碘乙酸钠溶液复制KOA大鼠模型。各组大鼠灌胃给药,每日1次,持续给药4周。采 用 Lequesne MG 评分,HE 及番红-固绿染色法观察软骨及滑膜组织病理变化,ELISA 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 (IL)-1β、IL-18、肿瘤坏死因子(TNF)-α 水平,评估四妙散治疗 KOA 的疗效。提取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总 RNA进行转录组学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 四妙散治疗KOA的潜在作用靶点,并通过网络拓扑分析筛选核心成分及核心靶点。对四妙散治疗KOA的潜在 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整合转录组学与网络药理学分析的KEGG通路富集结果,采用 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软骨组织中AMPK/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1)与模型组比较,四妙散 能显著降低KOA大鼠的Lequesne MG评分(P<0.01),减轻关节软骨损伤和滑膜炎症,并显著降低血清中炎症因 子IL-1β、IL-18、TNF-α水平(P<0.01)。(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KOA大鼠软骨组织中有876个差异表达基因, 四妙散干预后能够有效逆转其中141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69个上调基因、72个下调基因。141个差异表达基 因主要涉及 AMPK 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和 Apelin信号通路。(3)获得四妙散的活性成分共 42个,预测得 到224个作用靶点,2 864个KOA疾病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128个四妙散治疗KOA的潜在作用靶点。四妙散 治疗 KOA 的核心成分包括槲皮素、山柰酚、汉黄芩素、黄芩素及 β-谷甾醇等;核心靶点为 IL-6、TNF、 AKT1、IL-1β、MMP-9等;潜在作用靶点主要参与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以及mTOR信号 通路等。(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软骨组织中p-AMPK/AMPK蛋白相对表达比值显著下调(P<0.01), p-mTOR/mTOR 蛋白相对表达比值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妙散组大鼠软骨组织中 p-AMPK/ AMPK 蛋白相对表达比值明显上调(P<0.05),p-mTOR/mTOR 蛋白相对表达比值显著下调(P<0.01)。结论 四妙散可能通过槲皮素、山柰酚、汉黄芩素等活性成分,作用于 TNF、IL-1β、MMP-9 等核心靶点,调控 AMPK/mTOR等关键信号通路,改善KOA大鼠关节功能,减轻软骨损伤和滑膜炎症,从而发挥抗KOA作用。
    13  应用单细胞测序探索参七解毒颗粒对衰老小鼠模型心肾功能的潜在药效机制
    陈星伶,赵强强,李锦,孙术宁,何星灵,张小娇,李思静,李姿儒,林声荣,倪世豪,鲁路
    2025, 36(3):435-445.
    [摘要](2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应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探索参七解毒颗粒对衰老及未明确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HIP)小鼠模型心衰 后心肾功能的潜在药效机制。方法 将 10 只 C57BL/6J 年轻小鼠作为对照组,50 只 C57BL/6J 老年小鼠随机分 为模型组、参七解毒颗粒(中药)低浓度组(7.8 g·kg-1 )、中药中浓度组(15.6 g·kg-1 )和中药高浓度组(31.2 g·kg-1 ) 及达格列净组(10 mg·kg-1混悬液),每组 10 只,每日给药 1 次,连续给药 10 周。30 只 CD45.1 老年小鼠,随 机分为对照组、Tet2+/-移植组和 Tet2+/-移植+中药组(高浓度),每组 10 只,进行非清髓型骨髓移植(BMT); 8 周后,植入式缓释泵皮下注射 1.5 mg·kg-1 ·min-1的血管紧张素Ⅱ,对 BMT 后的小鼠进行持续注射,对照组小 鼠则输注 PBS,4 周后开始药物治疗。给药 10 周后,使用小动物超声观察小鼠心功能变化;检测小鼠血肌酐 水平;Masson 染色法观察小鼠肾脏形态学变化及胶原纤维沉积情况;qPCR 法检测小鼠心脏、肾脏炎症和衰老 相关基因 mRNA 表达;免疫荧光法观察小鼠心脏 Collagen I、α-SMA 表达;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数据联合流式细 胞术探究参七解毒颗粒改善模型组小鼠心脏、肾脏纤维化的作用和机制。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浓度组 可改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P<0.000 1),心脏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心脏 Collagen I、α-SMA 蛋白表达下降(P< 0.000 1),并有效改善血肌酐水平和肾脏纤维化(P<0.000 1),降低炎症和衰老相关基因(IL-6、TNF、P21、 S100A8)mRNA 表达(P<0.000 1);单细胞数据拟时序分析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克隆性造血信号 明显升高,细胞明显向克隆性造血方向分化;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干预组克隆性造血信号明显下降,细胞向 CHIP 方向减少。 qPCR 结果表明中药干预的小鼠心脏和肾脏中的炎症因子(TNF)和衰老标记物(Spp1、 S100a8)的 mRNA 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Tet2+/-骨髓原代巨噬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免疫荧光结果显 示,中药干预后纤维化标记物水平明显降低(P<0.000 1)。结论 参七解毒颗粒能够有效改善衰老小鼠的心肾 功能、炎症与衰老指标,并能够有效抑制与年龄相关的克隆性造血引起的免疫细胞分化导致的纤维化。
    14  降香与越南降香挥发油标志性差异成分分析
    杨丽,宋卓悦,张丹雁,曾业达
    2025, 36(3):446-452.
    [摘要](2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降香与越南降香的挥发性成分,筛选二者的差异性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降香与越南降香的挥发性成分;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 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降香与越南降香间的差异性成分。结果 与降香组比较,越南降香 的挥发油提取率为 1.60%~4.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MS 分析得到降香与越南降香挥发油主 要成分分别有 19、20 个,共有成分 18 个,主要共有成分有环氧化蛇麻烯Ⅱ、橙花叔醇等。降香与越南降香 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挥发油差异性成分有 5 个,其中能够鉴别降香与越南降香的标志性差异成分为(+)- β-柏木烯、α-红没药醇、2,10-二甲基-9-十一烯醛。结论 越南降香挥发性成分与降香相似度高,(+)-β-柏 木烯、α-红没药醇、2,10-二甲基-9-十一烯醛可作为鉴别降香与越南降香的标志性差异成分。
    15  骆驼刺种子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对丙酮醛诱导HaCaT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
    陈权星,梅漫雪,朱伟,舒鹏,李名洁,宋健平
    2025, 36(3):453-462.
    [摘要](2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优化骆驼刺种子多糖(ACSP)的提取工艺及探讨 ACSP 对丙酮醛(MGO)诱导 HaCaT 细胞损伤的保 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考察不同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液料比因素对 ACSP 提取量的影响,并在此 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法优化 ACSP 的提取条件,筛选出 ACSP 的最佳提取条件。采用 MGO 复制 HaCaT 细胞 损伤模型,观察 ACSP 对 HaCaT 细胞损伤模型的细胞存活率、氧化相关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 氢酶(CAT)、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及 p53、p21、SOD、CAT、磷脂酰肌醇 3 激酶(PI3K)、蛋白激 酶 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 mRNA 表达水平和 p21、p53、p-p53 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 ACSP 对 MGO 诱发 HaCaT 细胞损伤的保护效果及作用机制。结果 当提取温度为 90 ℃、提取时间为 120 min、 提取次数为 3 次、液料比为 25∶1(mL∶g)时,ACSP 提取量最高,为 43.25 mg·g-1 。细胞实验显示,ACSP 能够 增加 MGO 诱导 HaCaT 细胞的细胞存活率、GSH 含量及 SOD、CAT 的酶活力(P<0.05,P<0.01),上调 SOD、 CAT mRNA 表达(P<0.05,P<0.01);降低 MDA 酶活力(P<0.05),下调 p53、p21、PI3K、Akt、mTOR mRNA 表达和 p-p53/p53、p21 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简便高效的 ACSP 提取 工艺,该工艺得到的 ACSP 有抗氧化作用,能够改善 MGO 诱导的 HaCaT 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与调控 p53/p21 信号通路有关。
    16  男性不育症中药新药研发的瓶颈、策略与思考
    刘胜京,王福,郭军
    2025, 36(3):463-467.
    [摘要](2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男性不育症是中医优势病种,研发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中药制剂具有广阔前景及重要战略意义。该文围绕 男性不育症中药制剂研发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中医诊断标准化不足、制剂品种单一、缺乏针对性中医临床评价方 法等瓶颈问题,结合药物研发趋势,对男性不育症的中药新药研发策略的前景及挑战提出思考,以期为建立安 全、有效、质量可控的男性不育症中药新药研创模式提供更多参考。
    17  中医药调控代谢重编程干预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陈鑫球,赵希琳,朱小玉,黄翰林,刘抒伟,姚瑞伟,钟崇
    2025, 36(3):469-478.
    [摘要](2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代谢重编程被认为是癌症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在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HCC 细胞通过重编程糖、脂质、氨基酸等物质的代谢途径以适应肿瘤微环境变化和能量需求,从而增强肿瘤 细胞的增殖、存活、侵袭能力,并加速肿瘤生长、转移和耐药性的形成。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及 其有效成分可通过干预 HCC 代谢重编程发挥抗癌作用,并取得了积极进展。该文系统总结了中药复方及其有 效成分通过靶向代谢重编程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药通过调控代谢重编程以干预 HCC 提供 理论依据。
    18  从中医辨证分型探讨中药复方防治抑郁症
    陈玟璇,康舒悦,赵荻,荣立洋,史亚飞,姚丽梅,李伟荣
    2025, 36(3):479-488.
    [摘要](3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精神疾病,其致病因素多,病理机制复杂。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具有 多成分、多靶点及个体化治疗的特点。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抑郁症可分为六个类型,包括肝郁气滞型、肝郁脾 虚型、肝郁化火型、心脾两虚型、心肾不交型和肾虚肝郁型。该文根据上述辨证分型系统整理近十年来治疗抑 郁症的相关中药复方,并从药理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中药复方可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神经 递质、神经可塑性、信号传导通路、HPA 轴等多途径发挥抗抑郁作用,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