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信息

主 管 单 位: 广东省教育厅

主 办 单 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编 辑 出 版: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编辑部

印          刷: 广东信源彩色印务有限公司

国 内 发 行: 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邮 发 代 号: 46-210

国 外 发 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箱)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10期
显示方式:
  • 张文青,郭利培,刘洁,何兰,江志超,范婧莹,史红健,何迎春,王贤文

    Abstract:

    目的 研究长链非编码 RNA SLC25A25-AS1 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益气解毒方干预 的作用机制。方法 (1) 使用 SLC25A25-AS1过表达空载体、过表达、干扰空载体、干扰慢病毒感染鼻咽癌 5-8F 细胞,将细胞分为过表达空载体组、过表达组、干扰空载体组、干扰组。采用 qRT-PCR 法检测细胞 SLC25A25-AS1 的表达水平;CCK-8 法与 RTCA 实时监测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Matrigel 侵袭小室 法检测细胞的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Western Blot 法检测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β-连环蛋白 (β-catenin) 、 E-钙黏蛋白 (E-cadherin) 、N-钙黏蛋白 (N-cadherin) 蛋白表达水平。 (2) 使用未感染 SLC25A25-AS1 的 5-8F 细 胞,设置溶剂对照组、益气解毒方低剂量(0.5 mg·mL-1 )组、益气解毒方高剂量(1.0 mg·mL-1 )组、5-Fu (2 μg·mL-1 ) 组,采用 qRT-PCR 法筛选益气解毒方干预 SLC25A25-AS1 的最佳浓度。在此基础上,将细胞分 为过表达空载体组、过表达空载体+益气解毒方 (1.0 mg·mL-1 ) 组、过表达组、过表达+益气解毒方 (1.0 mg·mL-1 ) 组、干扰空载体组、干扰空载体+益气解毒方 (1.0 mg·mL-1 ) 组、干扰组、干扰+益气解毒方 (1.0 mg·mL-1 ) 组。 采用 RTCA 动态监测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Matrigel 侵袭小室法检测鼻咽癌细胞的细胞迁移和侵袭 能力;Western Blot 法检测细胞 PCNA、β-catenin、E-cadherin、N-cadherin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 与过表 达空载体组比较,过表达组鼻咽癌 5-8F 细胞中 SLC25A25-AS1 与 E-cadherin 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P< 0.01) ,细胞相对增殖率、细胞相对迁移率、细胞相对侵袭率及 PCNA、β-catenin 和 N-cadherin 蛋白表达水平 降低 (P<0.05,P<0.01) 。与干扰空载体组比较,干扰组鼻咽癌 5-8F 细胞中 SLC25A25-AS1 与 E-cadherin 蛋 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P<0.05,P<0.01) ,细胞相对增殖率、细胞相对迁移率、细胞相对侵袭率及 PCNA、 β-catenin和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 (P<0.05,P<0.01) 。 (2) 确定益气解毒方的最佳干预浓度为1.0 mg·mL-1 , 其细胞中 SLC25A25-AS1 表达较溶剂对照组明显升高 (P<0.01) 。与过表达空载体组比较,过表达组鼻咽癌 5-8F 细胞的细胞相对增殖率、细胞相对迁移率、细胞相对侵袭率及 PCNA、β-catenin、N-cadherin 蛋白表达水 平降低 (P<0.05,P<0.01) ,E-cadherin 蛋白表达升高 (P<0.05) 。与过表达组和过表达空载体+益气解毒方组比 较,过表达+益气解毒方组鼻咽癌 5-8F 细胞的相对增殖率、细胞相对迁移率、细胞相对侵袭率及 PCNA、 β-catenin、N-cadherin 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P<0.05,P<0.01) ;E-cadherin 蛋白表达升高 (P<0.01) 。与干 扰空载体组比较,干扰组鼻咽癌 5-8F 细胞的细胞相对增殖率、细胞相对迁移率、细胞相对侵袭率及 PCNA、 β-catenin、N-cadherin 蛋白表达水平升高 (P<0.05,P<0.01) ,E-cadherin 蛋白表达降低 (P<0.05) 。与干扰 空载体+益气解毒方组比较,干扰+益气解毒方组鼻咽癌 5-8F 细胞的细胞相对增殖率、细胞相对迁移率、细胞相对侵袭率及 PCNA、β-catenin、N-cadherin 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P<0.01) ;E-cadherin 蛋白表达降低 (P<0.05) 。与干扰组比较,干扰+益气解毒方组鼻咽癌 5-8F 细胞的细胞相对增殖率、细胞相对迁移率、 相对侵袭率及 PCNA、β-catenin、N-cadherin 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P<0.01) ;E-cadherin 蛋白表达升高 (P<0.01) 。结论 益气解毒方能介导 SLC25A25-AS1 抑制鼻咽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发挥抗鼻咽癌 效应。

  • 苏畅,刘祎,陈聪,田朋,钟汝钱,邓亦松,杨漾,张秋雁

    Abstract:

    目的 基于 PTEN 诱导激酶 1 (PINK1) / E3 泛素连接酶 (Parkin) 信号通路探讨血府逐瘀汤对冠心病血瘀 证大鼠线粒体自噬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 32 只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血府逐瘀 汤组 (7.02 g·kg-1 ) 、阿托伐他汀组 (0.9 mg·kg-1 ) ,每组 6 只。采用永久性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LAD) 结扎术复制 冠心病血瘀证大鼠模型。经过 24 h 恢复期后,各给药组大鼠按照上述剂量灌胃给药 (20 mL·kg-1 ) ,每日 1 次, 持续 7 d。采用 HE 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RT-qPCR 法 检测心肌组织 PINK1、Parkin mRNA 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 PINK1、Parkin 蛋白表达水平; Western Blot 法检测心肌组织 PINK1、Parkin、P62、LC3-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 鼠可见心肌细胞坏死,心肌纤维排列无序,肌纤维断裂,细胞水肿,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细胞线粒体结 构紊乱,内嵴减少、断裂,排列不清晰,出现明显的自噬现象,自噬小体及溶酶体数量明显增多;心肌组织 P62、LC3-Ⅱ蛋白表达显著上调 (P<0.01) ;心肌组织 PINK1、Parkin 蛋白及 mRNA 表达显著上调 (P<0.01) 。 与模型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及血府逐瘀汤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较为规则,心肌细胞水肿及坏死程度明显减 轻,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心肌细胞线粒体受损情况明显减轻,线粒体结构更为完整,排列更加整齐,自噬 小体和溶酶体明显减少;心肌组织 P62 蛋白表达有下调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 LC3-Ⅱ蛋白 表达显著下调(P<0.01);心肌组织 PINK1、Parkin 蛋白及 mRNA 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P<0.01)。 结论 血府逐瘀汤可能通过抑制 PINK1/Parkin 信号通路,下调 LC3-Ⅱ、P62 表达,降低线粒体自噬水平,从 而调节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发挥对冠心病血瘀证大鼠的保护作用。

  • 张钰莹,袁颢瑜,黄薇宇,王保华,李赛美

    Abstract:

    目的 基于巨噬细胞极化与半乳糖凝集素 3 (Gal-3) /Toll 样受体 4 (TLR4) /核因子 κB (NF-κB) 信号通路探 究中药复方汉唐平改善 db/db 肥胖小鼠脂肪组织慢性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40 只 db /db 小鼠随机分为模 型组、二甲双胍组 (30 mg·kg-1 ) 、汉唐平组 (50.6 g·kg-1 ) 、GB1107 组 (30 mg·kg-1 ) ,每组 10 只;另外选取 10 只 C57BL/6J 小鼠作为对照组;各组均按照 10 mL·kg-1 给药体积进行灌胃,每日 1 次,连续 12 周;对照组、模型 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给药期间每 2 周称量并记录小鼠体质量,取材后称取各组小鼠双侧附睾脂肪组织质量 并记录;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水平; ELISA 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 、白细胞介素 1β (IL-1β) 、白细胞介素 6 (IL-6) 、Gal-3 水平;HE 染色法观察附睾脂肪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附睾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标记物分化簇 68 (CD68) 表达情况; 免疫荧光法检测附睾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极化标记物分化簇 86(CD86)、分化簇 206(CD206)表达情况; RT-qPCR 法检测附睾脂肪组织促炎因子 TNF-α、IL-1β、IL-6 及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 10 (IL-10) mRNA 表达水 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附睾脂肪组织 Gal-3/TLR4/NF-κB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比 较,模型组小鼠的体质量、附睾脂肪组织质量及血清 TC、TG、LDL-C、TNF-α、IL-1β、IL-6、Gal-3 水平均 显著升高 (P<0.001) ;附睾脂肪细胞大小不一,排列紊乱,质地疏松,细胞横截面积显著增大 (P<0.001) ,且 脂肪间质内出现大量呈花冠样结构浸润的炎症细胞;附睾脂肪组织的 CD68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0.001) ,周 围大量巨噬细胞浸润,形成典型花冠样结构;附睾脂肪组织 CD86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0.001) ,CD206 表达 水平显著降低 (P<0.001) ,M1 型巨噬细胞释放的促炎因子 TNF-α、IL-1β、IL-6 mRNA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0.001) ,而 M2 型巨噬细胞释放的抑炎因子 IL-10 mRNA 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P<0.001) ;附睾脂肪组织 Gal-3、TLR4、MyD88 蛋白表达水平及 IκB-α、NF-κB P65 蛋白磷酸化水平均显著升高 (P<0.001) 。与模型组 比较,各给药组小鼠体质量、附睾脂肪组织质量及血清 TC、TG、LDL-C、TNF-α、IL-1β、IL-6、Gal-3 水平 均显著降低 (P<0.01,P<0.001) ;附睾脂肪细胞形态均明显改善,大小趋于均等,排列较为有序,细胞横截 面积显著减小 (P<0.001) ,同时花冠样结构浸润的炎症细胞显著减少;附睾脂肪组织的巨噬细胞数量减少, CD68 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P<0.01,P<0.001) ;附睾脂肪组织 CD86 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01) ,CD206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01),TNF-α、IL-1β、IL-6 mRNA 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 0.001) ,IL-10 mRNA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0.05,P<0.01) ;附睾脂肪组织 Gal-3、TLR4、MyD88 蛋白表达 水平及 IκB-α、NF-κB P65 蛋白磷酸化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5,P<0.01,P<0.001) 。结论 中药复方汉唐 平能够有效减轻 db/db 肥胖小鼠的体质量及脂肪积聚,纠正脂代谢紊乱,抑制附睾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和 M1 型极化,降低促炎因子表达水平,从而改善脂肪组织的慢性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 Gal-3/TLR4/ NF-κB 信号通路的活性有关。

  • 张宇涵,曾梦楠,叶珊,夏永刚,冯卫生,郑晓珂

    Abstract:

    目的 基于通宣理肺方加减探讨麻黄升浮药性对风水水肿大鼠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 60 只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物碱组 (麻黄生物碱,51.37 mg·kg-1 ) 、通宣理肺方组 (4 326 mg·kg-1 ) 、通宣理肺 方减麻黄组 (3 940 mg·kg-1 ) 、通宣理肺方减麻黄配伍生物碱组 (3 940 mg·kg-1 通宣理肺方减麻黄+51.37 mg·kg-1 麻黄生物碱) 。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结合吹风刺激的方式复制风水水肿大鼠模型。大鼠灌胃给药体积为 10 mL·kg-1 ,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灌胃,每日 1 次,连续给药 21 d。生化指标检测包括:尿蛋白 (UP) 、尿微量白蛋白 (MAU) 水平及血清肌酐 (Cr) 、尿素氮 (BUN) 、白细胞介素 4 (IL-4) 、免疫球蛋白 E (IgE) 、 干扰素 γ (IFN-γ) 、丙二醛 (MDA)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总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水平。采用 HE 染色法观察相关肺脏、肾脏组织病理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肺、肾组织细胞凋亡及其活性氧 (ROS) 水平;流式 细胞术检测脾脏组织的免疫细胞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肺、肾组织中凋亡及 cAMP/PKA 通路相关蛋白的 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肾间质和肾小球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球萎缩、 空化、壁层上皮增生,BUN、Cr、UP、MAU 水平显著升高 (P<0.01) ;肺泡壁增厚且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肺泡 上皮细胞脱落,肺泡结构严重变形,局部出现腔内血管扩张充血;血清 IFN-γ 水平显著降低 (P<0.01) ,IgE、 IL-4 水平显著升高 (P<0.01) ;肺脏、肾脏组织 ROS 水平及血清 MDA 水平显著升高 (P<0.01) ,血清 SOD、 GSH-Px 水平显著降低 (P<0.01) ;肺脏、肾脏组织的细胞凋亡水平及 Caspase-3、Caspase-9、Bax 蛋白表达水 平显著升高 (P<0.01) ,Bcl-2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P<0.01) ;脾脏组织中 MDSCs、Tregs 水平显著升高 (P<0.01) ,DCs、THCs 水平显著降低 (P<0.01) ;肺组织中 AQP5、cAMP 及 p-PKA/PKA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 低 (P<0.01) ;肾组织中 AQP2、cAMP 及 p-PKA/PKA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0.01) 。与模型组比较,除了 通宣理肺方减麻黄组大鼠的血清 Cr、IL-4、SOD 水平及肾脏组织 Caspase-9 蛋白表达水平、肺脏组织中 cAMP 及 p-PKA/PKA 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 (P>0.05) ,各给药组大鼠的肾脏组织病理变化均得到明显改 善,BUN、Cr、UP、MAU 水平明显降低 (P<0.05,P<0.01) ;肺泡内炎性细胞浸润及上皮细胞脱落现象有所 缓解,血清 IFN-γ 水平显著升高 (P<0.01) ,IgE、IL-4 水平显著降低 (P<0.05,P<0.01) ;肺脏、肾脏组织 ROS 水平及血清 MDA 水平明显降低 (P<0.05,P<0.01) ,血清 SOD、GSH-Px 水平显著升高 (P<0.01) ;肺 脏、肾脏组织的细胞凋亡水平及 Caspase-3、Caspase-9、Bax 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P<0.05,P<0.01) , Bcl-2 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P<0.05,P<0.01) ;鼠脾脏组织中 MDSCs、Tregs 水平明显降低 (P<0.05,P< 0.01) ,DCs、THCs 水平明显升高 (P<0.05,P<0.01) ;肺组织中 AQP5、cAMP 及 p-PKA/PKA 蛋白表达水平 明显升高 (P<0.05,P<0.01) ;肾组织中 AQP2、cAMP 及 p-PKA/PKA 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P<0.05,P< 0.01) 。结论 通宣理肺方减麻黄配伍麻黄生物碱组分可以改善风水水肿大鼠的氧化应激-免疫-炎症失衡,通 过 cAMP/PKA 信号通路调节水通道蛋白,使水液代谢恢复正常,与原方效果相当。而通宣理肺方减麻黄后, 其宣肺解表、利水消肿的功效明显减弱,进一步验证了麻黄生物碱组分是麻黄发挥升浮药性的物质基础。

  • 姚素媛,张庆玲,王坤然,邓凡莹,王瑞麒

    Abstract:

    目的 基于“肺-肠轴”理论,从肠道微生态角度研究泻白散对脂多糖 (LPS) 诱导的肺损伤幼龄大鼠的 抗炎作用机制。方法 将 60 只幼龄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阿奇霉素组及泻白散低、中、高 剂量组,每组 10 只。每日于早晚固定时间雾化吸入 LPS 水溶液 (0.5 mg·mL-1 ) 15 mL,每次 30 min,连续 3 d, 复制肺损伤 (肺炎) 大鼠模型。泻白散低、中、高剂量分别为 3.4 、6.7 、13.4 g·kg-1 ;阿奇霉素第 1 天给药 剂量为 1.1 mg·kg-1 ,第 2~7 天给药剂量为 0.55 mg·kg-1 。模型复制期间,各给药组大鼠同时灌胃相应药物,每 日1次,连续7 d。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测定肺泡灌洗液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 白细胞介素 6 (IL-6) 、白细胞介素 1β (IL-1β) 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中的 IL-6、IL-1β 水平;ELSIA 法 测定肺、结肠组织中的 P 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16S rDNA 法分析肠道菌群;斯皮尔曼 (Spearman) 法分析生化指标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结果 (1)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部分肺泡壁明显增 厚,肺泡数量有所下降,部分肺泡结构破坏,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现象;肺泡灌洗液中的 TNF-α、IL-6、IL-1β 水平显著升高 (P<0.05,P<0.001) ;肺组织中的 IL-6 水平显著升高 (P<0.001) ,IL-1β 水平升高但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P>0.05) ;肺、肠组织中的 SP 水平显著升高 (P<0.05,P<0.001) ,VIP 水平明显降低 (P<0.05) 。 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肺组织炎症病变均出现不同程度好转;阿奇霉素组及泻白散低、高剂量组大鼠肺 泡灌洗液中的 TNF-α、IL-6 水平显著降低 (P<0.05,P<0.001) ,各给药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的 IL-1β水平均 显著降低 (P<0.01,P<0.001) ;阿奇霉素组及泻白散高剂量组大鼠肺组织中的 IL-6 水平显著降低 (P<0.05, P<0.001) ,各给药组大鼠肺组织中的 IL-1β 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01) ;泻白散中剂量组大鼠肺、肠组织中 的 SP 水平显著降低 (P<0.01,P<0.001) ,VIP 水平显著升高 (P<0.05,P<0.01) 。 (2)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 大鼠肠道菌群的 Shannon、Simpson Alpha 多样性指数均无明显变化 (P>0.05) ;与空白组或模型组比较,泻白 散中剂量组大鼠肠道菌群的 Shannon、Simpson 指数均明显降低 (P<0.05) 。泻白散对 LPS 诱导的肺损伤大鼠的 肠道菌群多样性、肠道微生物群落构成、肠道菌群标志物等均具有调节作用。泻白散对 LPS 诱导的肺损伤大 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与其对肺、肠组织中炎性因子 IL-6、IL-1β 及 SP、VIP 等神经肽的调节存在潜在相互作 用关系有关。结论 泻白散对 LPS 诱导的肺损伤幼龄大鼠肺部炎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该作用与调节肠道菌 群及免疫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 周厚元,陈晓莹,吴辉,石海莲,吴晓俊,黄菲

    Abstract:

    目的 探讨熊胆粉对抑郁症小鼠心功能异常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 48 只 C57BL/6J 小鼠随机分为 对照组、模型组、文拉法辛组 (12.5 mg·kg-1 ) 、熊胆粉组 (200 mg·kg-1 ) ,每组 12 只。除对照组外,其他 3 组小 鼠均单笼单养 (孤养法) 并通过慢性不可预知轻度应激 (CUMS) 诱导抑郁症小鼠模型,模型复制总时间为 5 周。 第 4 周开始给药,文拉法辛组、熊胆粉组按照上述剂量灌胃给药,对照组及模型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灌胃体 积均为 10 mL·kg-1 ,每天 1 次,连续 2 周。进行小鼠行为学实验,观察指标包括糖水偏好率、旷场移动总距离、 悬尾不动时间 、强迫游泳不动时间;采集心电图,分析心率、P 波振幅、P 波持续时间、PR 间期持续时间、 QRS 波群持续时间、R 波振幅、S 波振幅、QT 间期、QT 持续总时间、T 波振幅、ST 段振幅等心电图参数;采 用马松 (Masson) 及麦胚凝集素 (WGA) 染色法观察心室肌组织病理变化;检测心室肌组织活性氧 (ROS) 、谷胱甘 肽 (GSH) 水平;RT-qPCR 法检测心室肌组织 JUN、HSPB1 mRNA 表达水平;Westren Blot 法检测心室肌组织 p-c-Jun/c-Jun、HSP27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各组小鼠的旷场移动总距离、P 波持续时间、PR 间期、QRS 间 期、S 波振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悬尾不动时间、强迫游泳不动 时间显著增加 (P<0.001) ,糖水偏好率显著下降 (P<0.001) ;心率、P 波振幅、R 波振幅、T 波振幅、QT 间 期、ST 段振幅均显著升高 (P<0.05、P<0.01、P<0.001) ;心肌细胞横截面积显著缩小 (P<0.001) ,心肌血管 周围纤维化面积明显增大 (P<0.05) ;心室肌组织 ROS 水平显著升高 (P<0.01) ,GSH 水平显著下降 (P<0.01) , JUN、HSPB1 mRNA 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P<0.05) ,p-c-Jun/c-Jun 蛋白表达比值显著上调 (P<0.001) ,HSP27 蛋白表达显著下调 (P<0.01) 。与模型组比较,文拉法辛组及熊胆粉组小鼠的悬尾不动时间、强迫游泳不动时 间显著缩短 (P<0.01,P<0.001) ,糖水偏好率显著提高 (P<0.001) ;P 波振幅、QT 间期、ST 段振幅均显著降 低 (P<0.01、P<0.001) ;心室肌组织 ROS 水平明显下降 (P<0.001) ,JUN mRNA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0.05, P<0.01) ,p-c-Jun/c-Jun 蛋白表达比值显著下调 (P<0.05,P<0.01) ,HSP27 蛋白表达显著上调 (P<0.05, P<0.01) 。与模型组比较,熊胆粉组小鼠的心率显著降低 (P<0.001) ;心肌细胞横截面积显著增大 (P<0.01) , 血管周围纤维化面积明显缩小 (P<0.05) ;心室肌组织 GSH 水平明显升高 (P<0.05) ,HSPB1 mRNA 表达明显 上调 (P<0.05) 。结论 熊胆粉在抗抑郁的同时对抑郁症小鼠的心功能及心脏组织病理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 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 c-Jun 蛋白磷酸化及上调 HSP27 蛋白表达,从而抗心肌组织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 李玉梅,钱嘉铭,易军,严张仁,王万春,董德刚

    Abstract:

    目的 探讨 717 解毒合剂含药血清通过调控细胞外基质 (ECM) 重塑对蝮蛇毒诱导 NIH/3T3 细胞损伤的修 复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将 NIH/3T3 细胞分为对照组及蝮蛇毒组及 717 解毒合剂含药血清低、高剂量组, 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和黏附情况,分别采用 CCK-8 法、划痕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增殖、迁 移和凋亡,ELISA 法检测细胞上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2、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 (TIMP) -1、 TIMP-2、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 等 ECM 相关酶和细胞因子的表达,RT-qPCR 法 检测细胞 MMPs 和 TIMPs 的 mRNA 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Ⅰ型胶原 (COL1) 、Ⅳ型胶原 (COL4) 、纤维连接蛋白 (FN) 、层黏连蛋白 (LN) 等 ECM 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蝮蛇毒组细胞收缩、群落塌陷,增殖及迁移 能力下降(P<0.01),细胞凋亡率升高(P<0.01),COL1、COL4、FN、LN 等蛋白表达降低(P<0.05,P< 0.01) ,MMP-2、MMP-9 蛋白和 mRNA 表达上调 (P<0.01) ,TIMP-2 蛋白和 mRNA 表达下调 (P<0.01) ,α-SMA 蛋白和 TIMP-1 mRNA 表达上调 (P<0.05,P<0.01) ,TIMP-1 和 TGF-β1 蛋白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与蝮蛇毒组比较,717 解毒合剂含药血清组细胞形态恢复、聚集良好,增殖、迁移能力提高 (P<0.05, P<0.01) ,细胞凋亡率下降 (P<0.01) ,COL1、COL4、LN 等蛋白表达升高 (P<0.01) ,MMP-2、MMP-9 的蛋 白和 mRNA 及 TIMP-1 mRNA 表达下调 (P<0.05,P<0.01) ,TIMP-2 蛋白和 mRNA 表达上调 (P<0.05,P< 0.01) ,α-SMA 和 TGF-β1 蛋白表达进一步上调 (P<0.01) 。结论 717 解毒合剂含药血清可修复蝮蛇毒诱导的 NIH/3T3 细胞损伤,促进 ECM 重塑,其机制可能与恢复 MMPs/TIMPs 表达平衡,促进 α-SMA 和 TGF-β1 表达 有关。

  • 万成怡,石杰文,陈建杰,张华,成扬

    Abstract:

    目的 探究二术解毒汤 (苍术、白术、丹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鳖甲) 对二乙基亚硝胺 (DEN) 联合二 乙酰氨基芴 (2-AAF) 诱导大鼠肝细胞癌的作用及其对 β-连环蛋白 (β-catenin) /Yes 相关蛋白 (YAP) /细胞髓细胞 瘤病病毒癌基因 (c-Myc) 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 DEN 腹腔注射联合 2-AAF 灌胃的方式诱导大鼠肝细胞 癌模型。将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 8 只,模型组、二术解毒汤低剂量组、二术解毒汤高剂量组、阳性药 对照即 5-氟尿嘧啶 (5-FU) 组各 12 只。实验开始,48 只造模大鼠腹腔注射 DEN 200 mg·kg-1 1 次,14 d 后灌胃 2-AAF (0.02% W·W-1 ) ,每日 1 次,共 14 d。造模完成后休息 14 d,而后存活大鼠给药:二术解毒汤低剂量组 (10 只) ,灌胃 0.525 g·kg-1 二术解毒汤颗粒;二术解毒汤高剂量组 (11 只) ,灌胃 2.1 g·kg-1 二术解毒汤颗粒; 5-FU 组 (9 只) ,灌胃 17.5 mg·kg-1 5-FU,每日 1 次,共 77 d。采用 HE 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病理改变。全自动 血清分析生化仪检测大鼠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谷氨酰转移酶 (GGT) 、 甲胎蛋白 (AFP) 。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肝组织 AFP、核抗原 Ki-67 (Ki-67) 表达。碱水解法测定羟脯氨酸 (Hyp) 含 量,实时荧光定量 PCR (qPCR) 法检测大鼠肝组织 β-catenin、YAP、c-Myc 的 mRNA 表达,免疫蛋白印迹法 (Western Blot) 检测大鼠肝组织 β-catenin、YAP、c-Myc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 清 ALT、AST、GGT、AFP 水平明显升高 (P<0.01) ;HE 染色可见明显的肝细胞癌病理表现,肝索结构消失, 肝细胞空泡状变,癌细胞成团块状,出现坏死组织、炎性病变以及不规则增生的肝细胞;肝组织 AFP、Ki-67 阳性表达明显增强 (P<0.01) ;Hyp 含量明显升高 (P<0.01) ;肝组织中 β-catenin、YAP、c-Myc 的 mRNA 及蛋 白表达均明显升高 (P<0.01) 。与模型组比较,二术解毒汤低剂量组大鼠血清 AST、GGT 水平下降 (P<0.05) ; 肝脏 HE 染色可见弥漫性癌结节,坏死组织和核分裂;肝组织 AFP、Ki-67 均降低 (P<0.05、P<0.01) ;Hyp 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肝组织的 β-catenin、YAP 的 mRNA 表达降低(P<0.05),蛋白表达降低(P< 0.01) 。与模型组比较,二术解毒汤高剂量组大鼠血清 ALT 水平降低 (P<0.05) ,AST、GGT、AFP 水平明显降 低 (P<0.01) ;肝脏 HE 染色可见癌结节,且较低剂量组减少;肝组织 AFP、Ki-67 阳性表达均明显下降 (P< 0.01) ;肝组织的 β-catenin、YAP、c-Myc 的 mRNA 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 (P<0.01) 。结论 二术解毒汤可降 低 DEN 联合 2-AAF 诱导的肝细胞癌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减轻肝细胞坏死及炎症,改善肝癌大鼠的 AFP 并 抑制其肿瘤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 β-catenin/YAP/c-Myc 信号通路有关。

  • 黄小玲,王敏纯,莫静媛,谢询,邹家祥,王怡萱,王利胜

    Abstract:

    目的 建立 C17.2 细胞膜固相色谱法联合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UPLC-Q-TOF-MS/MS) 筛选 补阳还五汤的活性成分,并探讨潜在活性成分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及其机 制。方法 采用细胞膜固相色谱法与 UPLC-Q-TOF-MS/MS 富集筛选补阳还五汤与神经干细胞特异性结合的 活性成分,并通过对照品进行定性,确定补阳还五汤与小鼠神经干细胞的特异性结合成分。构建 C17.2 细胞氧 糖剥夺/再灌注 (OGD/R) 模型,并将其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以及高剂量和低剂量毛蕊异黄酮组。通过 5-溴脱氧 尿嘧啶核苷 (BrdU) 免疫荧光试验评估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同时,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 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N)的表达,以评估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测定各组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 6 (IL-6) 的分泌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巢蛋白 (Nestin) 、 GFAP、NeuN、Janus 激酶 2 (JAK2) 、磷酸化 JAK2 (p-JAK2)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 3 (STAT3) 及磷酸化 STAT3 (p-STAT3) 的表达。结果 根据 C17.2 细胞膜固相色谱法联用 UPLC-Q-TOF-MS/MS 分析结果,成功分 离出四种与神经干细胞特异性结合的成分,分别为毛蕊异黄酮 (C16H12O5 ) 、芒柄花素 (C16H12O4 ) 、芒柄花苷 (C22H22O9 ) 和没食子酰芍药苷 (C30H32O15 ) 。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 BrdU 阳性细胞明显减 少 (P<0.01) ,GFAP、NeuN 的表达增加 (P<0.01,P<0.05) ;与模型组比较,毛蕊异黄酮能明显提升神经干 细胞中 BrdU (P<0.01) 和 NeuN (P<0.01,P<0.05) 的表达,同时降低 GFAP (P<0.01) 的表达。ELISA 结果表 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细胞上清中 IL-6 含量明显升高 (P<0.01) ;与模型组比较,毛蕊异黄酮明显降低 了 IL-6 的释放 (P<0.01)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 NeuN、GFAP 蛋白及 p-JAK2/JAK2、p-STAT3/STAT3 比值明显升高 (P<0.01) ;与模型组比较,低、高剂量毛蕊异黄酮组能够抑制 OGD/R 神经干细胞中 GFAP 蛋白的表达 (P<0.01) ,并降低 p-JAK2/JAK2 (P<0.01) 和 p-STAT3/STAT3 (P< 0.05) 比值,其中低剂量毛蕊异黄酮能够增加 OGD/R 神经干细胞中 NeuN 的表达 (P<0.05) ,高剂量的毛蕊异黄 酮处理还能够明显增加 OGD/R 神经干细胞中 Nestin 表达 (P<0.01) 。结论 通过 C17.2 细胞膜固相色谱法与液 质联用技术,鉴定出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芒柄花苷、没食子酰芍药苷 4 个神经干细胞特异性结合成分。其 中毛蕊异黄酮可能是补阳还五汤在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再生及改善神经功能中的关键成分,能够促进氧糖 剥夺再灌注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向神经元的分化,并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 JAK2/ STAT3 信号通路相关。

  • 王德秀,李婧涵,巩玉瑾,姚慧莹,李欣宇,刘若凡,王艺翔,温振川,陈泽涛

    Abstract:

    目的 建立 C17.2 细胞膜固相色谱法联合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UPLC-Q-TOF-MS/MS) 筛选 补阳还五汤的活性成分,并探讨潜在活性成分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及其机 制。方法 采用细胞膜固相色谱法与 UPLC-Q-TOF-MS/MS 富集筛选补阳还五汤与神经干细胞特异性结合的 活性成分,并通过对照品进行定性,确定补阳还五汤与小鼠神经干细胞的特异性结合成分。构建 C17.2 细胞氧 糖剥夺/再灌注 (OGD/R) 模型,并将其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以及高剂量和低剂量毛蕊异黄酮组。通过 5-溴脱氧 尿嘧啶核苷 (BrdU) 免疫荧光试验评估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同时,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 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N)的表达,以评估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测定各组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 6 (IL-6) 的分泌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巢蛋白 (Nestin) 、 GFAP、NeuN、Janus 激酶 2 (JAK2) 、磷酸化 JAK2 (p-JAK2)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 3 (STAT3) 及磷酸化 STAT3 (p-STAT3) 的表达。结果 根据 C17.2 细胞膜固相色谱法联用 UPLC-Q-TOF-MS/MS 分析结果,成功分 离出四种与神经干细胞特异性结合的成分,分别为毛蕊异黄酮 (C16H12O5 ) 、芒柄花素 (C16H12O4 ) 、芒柄花苷 (C22H22O9 ) 和没食子酰芍药苷 (C30H32O15 ) 。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 BrdU 阳性细胞明显减 少 (P<0.01) ,GFAP、NeuN 的表达增加 (P<0.01,P<0.05) ;与模型组比较,毛蕊异黄酮能明显提升神经干 细胞中 BrdU (P<0.01) 和 NeuN (P<0.01,P<0.05) 的表达,同时降低 GFAP (P<0.01) 的表达。ELISA 结果表 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细胞上清中 IL-6 含量明显升高 (P<0.01) ;与模型组比较,毛蕊异黄酮明显降低 了 IL-6 的释放 (P<0.01)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 NeuN、GFAP 蛋白及 p-JAK2/JAK2、p-STAT3/STAT3 比值明显升高 (P<0.01) ;与模型组比较,低、高剂量毛蕊异黄酮组能够抑制 OGD/R 神经干细胞中 GFAP 蛋白的表达 (P<0.01) ,并降低 p-JAK2/JAK2 (P<0.01) 和 p-STAT3/STAT3 (P< 0.05) 比值,其中低剂量毛蕊异黄酮能够增加 OGD/R 神经干细胞中 NeuN 的表达 (P<0.05) ,高剂量的毛蕊异黄 酮处理还能够明显增加 OGD/R 神经干细胞中 Nestin 表达 (P<0.01) 。结论 通过 C17.2 细胞膜固相色谱法与液 质联用技术,鉴定出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芒柄花苷、没食子酰芍药苷 4 个神经干细胞特异性结合成分。其 中毛蕊异黄酮可能是补阳还五汤在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再生及改善神经功能中的关键成分,能够促进氧糖 剥夺再灌注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向神经元的分化,并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 JAK2/ STAT3 信号通路相关。

  • 张莲英,唐明文,叶小丹,黄智兰,李亚清,余燕,谢纬,李敏芳

    Abstract: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苏黄止咳胶囊治疗变应性咳嗽 (AC) 的作用机制。方法 (1) 根据 药物相似度 (DL ≥ 0.18) 和口服生物利用度 (OB ≥ 30%) 从 TCMSP 数据库中筛选苏黄止咳胶囊的有效活性成分, 通过 SwissADME 数据库预测有效成分的重要靶点。利用 GeneCards 数据库收集与变应性咳嗽相关的疾病靶点, 并通过 Venny 数据库获得苏黄止咳胶囊和变应性咳嗽的交集基因。利用 STRING 数据库和 Cytoscape 3.9.0 软件 构建苏黄止咳胶囊治疗变应性咳嗽的蛋白质互作 (PPI) 网络,根据拓扑参数筛选出核心靶点,并通过“药物-有 效成分-靶点”网络筛选出苏黄止咳胶囊的有效活性成分。借助 DAVID 数据库对苏黄止咳胶囊治疗变应性咳嗽 的交集基因进行 GO 功能和 KEGG 通路富集分析,并使用 AutoDockTool4 进行分子对接验证。 (2) 将 36 只豚鼠 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苏黄止咳胶囊低、中、高 (0.15、1.5、0.31 g·kg-1 ) 剂量组和阳性药氯雷他定组 (0.8 mg·kg-1 ) 各 6 只,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 (30 mg·kg-1 ) 、卵蛋白 (2 mg) 和氢氧化铝 (100 mg) 诱导变应性咳嗽模型;模型 复制第 1 天开始灌胃给药,每天 1 次,连续给药 3 周,每周对豚鼠体质量进行记录。将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HBEC) 分为正常组 (10% 空白血清) 、模型组 (10% 空白血清) 、苏黄止咳胶囊高剂量组 (10% 苏黄止咳胶囊高 剂量含药血清) 和氯雷他定组 (10% 氯雷他定含药血清) ,使用神经生长因子 (NGF,100 ng·mL-1 ) 进行模型复制。 采用大动物全身体积描记系统 (WBP) 检测豚鼠的咳嗽敏感性;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 ,用于炎症细胞 的分类计数和后续炎症因子检测;苏木精-伊红 (HE) 染色检测豚鼠肺组织病理变化;ELISA 法检测豚鼠血清和 BALF 中白细胞介素 1β (IL-1β) 、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 水平,检测豚鼠血清和肺组织匀浆中 P 物质 (SP) 、 神经激肽 A (NKA) 、神经激肽 B (NKB) 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 水平;RT-PCR 法检测豚鼠肺组织中 SP mRNA 和神经激肽 1 受体 (NK-1R) mRNA 表达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豚鼠和 HBEC 细胞中磷酸化大鼠肉瘤 (p-Ras) 、大鼠肉瘤 (Ras) 、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3 (p-ERK)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3 (ERK) 、磷酸化丝 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1 (p-MEK) 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1 (MEK)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 共筛选出苏黄止咳胶 囊 95 种化合物和 703 个相关靶点,其中柳叶鱼黄素、白花前胡素 E 和白花前胡甲素是其主要成分;共发现与 变应性咳嗽相关的靶点 1 494 个,将苏黄止咳胶囊和变应性咳嗽所有的靶点进行交集分析,共发现 263 个交集 基因,其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3 (MAPK3,别称 ERK1) 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 1 (MAP2K1,别称 MEK) 是苏黄止咳胶囊治疗变应性咳嗽的关键靶点。GO 富集和 KEGG 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苏黄止咳胶囊治疗变 应性咳嗽的机制主要涉及炎症反应、ERK1 和 ERK2 级联的正向调节、PI3K-Akt 信号通路、MAPK 信号通路、 cAMP 信号通路和 Ras 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柳叶鱼黄素、白花前胡素 E 和白花前胡甲素 成分与 ERK1 和 MAP2K1 靶点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 (2) 实验结果显示,在动物实验中,苏黄止咳胶囊能 增加变应性咳嗽模型豚鼠的体质量 (P<0.05) ,明显降低咳嗽次数 (P<0.001) ,延长咳嗽潜伏期 (P<0.001) ,改善肺组织气道病理上皮细胞损伤及肺泡损伤情况,降低 BALF 中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比例 (P<0.05,P<0.001) 及 IL-1β (P<0.001) 、TNF-α (P<0.05) 分泌水平,升高巨噬细胞比例 (P<0.01) ,降低血 清中 IL-1β (P<0.05) 、TNF-α (P<0.01) 、SP (P<0.001) 、NKA (P<0.001) 、NKB (P<0.05) 和 CGRP (P<0.001) 分泌水平,降低肺组织中的 SP、NKA、NKB 的分泌水平 (P<0.001) 及 SP mRNA 和神经激肽 1 受体 (NK-1R) mRNA 表达水平 (P<0.001) ,降低肺组织中 p-Ras/Ras、p-MEK/MEK 和 p-ERK/ERK 水平 (P<0.05) ,降低背 根神经节中 p-Ras/Ras、p-MEK/MEK 和 p-ERK/ERK 水平 (P<0.05) ;在细胞实验中,苏黄止咳胶囊能明显降 低 NFG 细胞模型中 p-Ras/Ras、p-MEK/MEK 和 p-ERK/ERK 的水平 (P<0.05) 。结论 苏黄止咳胶囊能有效改 善变应性咳嗽豚鼠咳嗽敏感性、肺部炎症和神经源性炎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 MAPK/ERK 信号通路有关。

  • 崔红静,李冰涛,张启云,姜丽,曾治君,徐国良

    Abstract:

    目的 探讨越鞠丸含药血清对缺氧诱导 L02 细胞糖代谢的影响及代谢机制。方法 考察不同缺氧时间 (12、24、36、48 h) 及胰岛素浓度 (10-7 、10-8 、10-9 mol·L-1 ) 对 L02 细胞葡萄糖消耗量及细胞活力的影响,确定 最佳缺氧时间与胰岛素浓度。设置正常血清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及 5%、10%、15% 越鞠丸含药血清组, 检测缺氧 24 h 后各组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及细胞活力。采用高分辨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UPLC- Q-TOF-MS) 分析、收集各组细胞的代谢产物信号;借助 Mass Profiler Professional (MPP) 软件分析数据,使用正 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OPLS-DA) 和主成分分析 (PCA) 筛选生物标记物;通过 METLIN、HMDB 数据库确定生 物标记物,并通过 Metabo Analyst 6.0 在线网站进行生物标记物的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缺氧 24 h、10-9 mol·L-1 胰岛素浓度为缺氧诱导 L02 细胞模型的最佳缺氧时间与造模浓度。与正常血清组比较,模型组 L02 细胞的葡 萄糖消耗量显著降低 (P<0.01) 。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及 5%、10%、15% 越鞠丸含药血清组 L02 细胞的 葡萄糖消耗量均显著升高 (P<0.01) 。缺氧诱导的 L02 细胞中共有 16 种生物标记物发生显著变化 (P<0.05, P<0.01) ,越鞠丸含药血清干预后,N-棕榈酰精氨酸、α-甲基苯乙烯、氧化型谷胱甘肽、三氯乙醇葡萄糖醛 酸苷、非诺多泮、9-氧代十八碳二烯酸、12-科特、Semilepidinoside B、11, 12-环-二十碳三烯酸的表达水平显 著回调 (P<0.05,P<0.01) 。越鞠丸含药血清干预涉及的代谢通路包括谷胱甘肽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细胞 色素 P450 代谢。结论 越鞠丸含药血清干预可能通过调节谷胱甘肽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细胞色素 P450 代谢改善缺氧诱导 L02 细胞的糖代谢异常,提高葡萄糖消耗量。

  • 杨秀娟,李全梅,郭晶晶,海云翔,董万涛,宋敏

    Abstract:

    目的 建立固本增骨胶囊的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指纹图谱和多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 HPLC 法,色谱条件为 Extend-C18 色谱柱 (250 mm × 4.6 mm,5 μm) ,以 0.1% 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 度洗脱,波长 280 nm;柱温 30 ℃;流速 1.0 mL·min-1 ,建立固本增骨胶囊 HPLC 指纹图谱,并对固本增骨胶 囊中的松果菊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阿魏酸、毛蕊花糖苷、党参炔苷进行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采用聚类 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评价固本增骨胶囊的质量。结果 15 批固本增骨胶囊样品 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91,固本增骨胶囊中松果菊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阿魏酸、毛蕊花糖苷、党参 炔苷 5 个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分别为 0.784 5~0.837 8、0.714 5~0.826 1、0.341 8~0.369 2、0.111 3~0.123 3、 1.945 3~2.240 7 mg·g-1 。化学计量学结果显示,15 批固本增骨胶囊样品可分为 2 类,用以区分各批次样品的 质量标志成分峰为 15、11、14、13、12、10、6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 、3、4 号峰。结论 该研究所建立的方 法准确可行、稳定性强,可为固本增骨胶囊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 黄卫清,廖为民,杜婷婷,田鑫

    Abstract:

    目的 观察加味五苓散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 响。方法 选择 2022 年 6 月 30 日至 2024 年 5 月 30 日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 152 例高血压性心力 衰竭阳虚水泛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76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 加味五苓散联合西药治疗,2 组均治疗 12 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2) 、转化 生长因子 β1 (TGF-β1) 、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醛固酮 (ALD) 、脑钠肽 (BNP) 、白细胞介素 6 (IL-6) 、同型半 胱氨酸 (Hcy) 、内皮素 1 (ET-1) 、白细胞介素 10 (IL-10) 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6 min 步行试验距离 (6MWD) 、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左心室后壁厚度 (LVPW) 和血压改善情况,并评估两组 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 93.42% (71/76) ,高于对照组的 81.58% (62/7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及 LVEDD、LVPW、收缩 压 (SBP) 、舒张压 (DBP)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 (P<0.05) ,6MWD 增加 (P<0.05) ,LVEF 水平升高 (P<0.05) ;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及 LVEDD、LVPW、SBP、DBP 水平明显降低 (P<0.05) , 6MWD 明显增加 (P<0.05) ,LVEF 水平升高 (P<0.05) 。 (3)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 MMP-2、ET-1、TGF-β1、 ALD、AngⅡ、BNP、IL-6、Hcy 水平明显较治疗前降低 (P<0.05) ,IL-10 水平升高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患者的血清 MMP-2、ET-1、TGF-β1、ALD、AngⅡ、BNP、IL-6、Hcy 水平明显降低(P< 0.05) ,IL-10 水平升高 (P<0.05) 。 (4) 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加味五苓散联合西药治疗能够提高高血 压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炎症反应,促进心功能恢复,降低血压与预防心室重构, 安全性较高。

  • 刘艳欢,罗亚楠,马铭骏,莫珊

    Abstract: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探讨莫珊教授治疗性早熟的用药规律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 2022 年 8 月至 2024 年 8 月佛山复星禅诚医院中医科门诊有关莫珊教授治疗女童性早熟有效的处方资料。利用 古今医案云平台对纳入处方进行高频中药、性味归经、功效类别的频次分析及关联、聚类和复杂网络分析,总 结出莫珊教授治疗女童性早熟的用药规律,并筛选出核心处方。采用网络药理学获取核心处方治疗性早熟的核 心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对核心靶点和关键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1) 共纳入处方 347 首,涉 及中药 172 味,总使用频次 4 648 次。治疗女童性早熟的中药以清热、补虚药为主,常用中药有炙甘草、连 翘、浙贝母、柴胡、茯苓等。治疗药物的药性以寒、平、温为主;药味多见于苦、甘、辛;主要归肺、肝、心 经。关联分析得到的炙甘草-连翘、炙甘草-柴胡、牡蛎-柴胡等药对。聚类分析得到炙甘草-连翘-浙贝母-柴 胡、黄芩-夏枯草-赤芍-龙骨-牡蛎-玄参、苍术-陈皮-茯苓-莱菔子等 4 个药物组合。复杂网络分析得到连翘- 炙甘草-柴胡-浙贝母-茯苓-牡蛎-玄参-黄芩-葫芦茶-神曲-苍术-赤芍组合为莫珊教授治疗女童性早熟的核心 处方。 (2) 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出核心处方治疗性早熟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染料木黄酮 (Genistein) 、山柰酚 (Kaempferol) 、槲寄生醇 (Jaranol) 、白杨素 (Chrysin) 、异鼠李素 (Isorhamnetin) 、木犀草素 (Luteolin) 和槲皮素 (Quercetin) 等,主要疾病靶点为 AKT1、ESR1、TP53、AR、STAT3 等。其治疗机制涉及 MAPK 信号通路、 PI3K/AKT 信号通路和雌激素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靶点 AKT1、AR、ESR1 等与槲皮素、山奈 酚和染料木黄酮等活性成分结合良好。结论 莫珊教授治疗女童性早熟以疏肝滋阴为主,兼以祛湿、清热、消 滞;其治疗性早熟的核心处方的主要通过染料木黄酮、山柰酚等成分作用于 AKT1、ESR1 等靶点,能够调控 PI3K/AKT、MAPK 和雌激素信号通路等途径,发挥治疗性早熟的作用。

  • 郑肖庆,丁樱,徐闪闪,郭婷,王龙,白惠文,赵亚格

    Abstract:

    目的 总结国医大师丁樱治疗 IgA 肾病的用药规律,提取核心基础方,预测核心基础方治疗 IgA 肾病的 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整理丁樱教授治疗 IgA 肾病的门诊电子病历,提取方药信息,对纳入中药的使用频 数、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并对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总结用药规律及挖掘核心基础方。利用网 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核心基础方治疗 IgA 肾病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 共纳入 199首处方,涉及 113味 中药,总频数为 3 074 次。频数统计发现,丁樱教授治疗 IgA 肾病用药特点为性寒,味甘、苦,归肝、肺、脾 经药物居多,以补虚药、清热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收涩药为主;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分析获得核心基础 方为当归、地黄、黄芩、连翘、墨旱莲、茜草、仙鹤草、牡丹皮、小蓟、大蓟、女贞子、白及、甘草。用网络 药理学方法获得核心基础方的活性成分 184 个,446 个药物相关靶点,疾病潜在作用靶点 593 个,共得到 25 个 交集共同靶点。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PPI) 分析确定了 5 个核心靶点,依次为 IL-6、IL-1β、IL-10、 FN1、PTGS2。靶点基因富集于 AGE-RAGE、TNF、JAK-STAT 等信号通路。对关键靶点与核心药物活性成分 进行分子对接,显示二者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丁樱教授临证治疗 IgA 肾病时紧扣“热 (毒) 、虚、瘀” 病机特点,治以清热凉血、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核心基础方可能通过槲皮素、山柰酚和木犀草素等多种 成分,介导 IL-6、IL-1β、IL-10、FN1 等核心靶点,AGE-RAGE、JAK-STAT、TNF 等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发 挥治疗 IgA 肾病的作用。

  • 赵芳芳,贾菁楠,崔应麟

    Abstract: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的特点。现代研究发现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与神经源性炎症、氧化应激及能量代谢障碍等因素相关。中药及中药复方可以通过抗炎、抗氧化及调节能量代 谢等途径,发挥防治偏头痛的作用。该文系统总结了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干预机制的研究进展,可为中 医药治疗偏头痛提供更多治疗思路。

  • 欧阳文慧,马纯政,李吉磊,曹家瑞,张振予,喻江凡,朱梦

    Abstract:

    肺癌是中国死亡率和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及加重社会负担。肺癌的发病机制复杂,其 中 Notch 信号通路作为经典通路,在肺癌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代研究发现,Notch 信号通路能够作用 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上皮间质转化、肺癌干细胞、肿瘤微环境、血管生成、治疗耐药性、代谢重编 程、肿瘤异质性等方面干预肺癌的发生发展,而中药提取物、中药单体以及中药复方等可以通过调控 Notch 信 号通路干预肺癌的进程。该文系统总结了 Notch 信号通路与肺癌发生的关系以及中医药干预机制的研究进展, 可为中药调控 Notch 信号通路干预肺癌提供更多参考。

  • 苏瑾,杨娟娟,李浩林,王振东,芦栋生,陈平,王海东

    Abstract:

    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AS) 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中轴关节,严重者可发生脊 柱畸形和关节强直,导致残疾。病理性新骨形成是导致 AS 患者关节强直、脊柱畸形的病理基础。成骨通路与 AS 病理性新骨形成密切相关。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临床治疗 AS 疗效确切。该文 通过分析、归纳与 AS 病理性新骨形成相关的成骨通路 (Wnt/β-catenin、BMP/Smad 信号通路) 及中医药抑制成 骨通路治疗 AS 病理性新骨形成的研究进展,可为中医药治疗 AS 提供科学依据。

稿件采编系统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