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36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槲皮素调节JAK2/STAT3信号通路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大鼠卵巢功能损伤的影响
    江银,丁怡,于潇,王徽
    2025, 36(2):161-167.
    [摘要](9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探讨槲皮素通过调控 Janus激酶 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 3(JAK2/STAT3)信号通路对早发性卵 巢功能不全大鼠卵巢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 构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大鼠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 槲皮素低(25 mg·kg-1)、中(50 mg·kg-1)、高(100 mg·kg-1)剂量组及槲皮素高剂量+JAK2 通路激活剂 CA1 (100 mg·kg-1槲皮素+4 mg·kg-1 CA1)组,每组 10只大鼠。另取 10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大鼠的卵 巢系数,血清中促卵泡激素(FSH)、抗缪勒管激素(AMH)、雌二醇(E2)和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病理变化和各级卵泡(初级、窦前、窦状、成熟、闭锁 卵泡)数量,TUNEL 染色观察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 检测 JAK2/STAT3 信号通路有关蛋白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卵巢组织病损程度严重、细胞大量丢失、整体结构破坏严重,闭锁卵泡数量 增多、其余各级卵泡数量减少,卵巢系数、性激素(AMH 和 E2)、氧化应激指标(SOD 和 CAT)活性明显降低, MDA和 FSH水平明显提高,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比例增多,p-JAK2/JAK2和 p-STAT3/STAT3蛋白表达量明显提 高(P < 0.05);与模型组比较,随着槲皮素剂量的增加,槲皮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卵巢组织病损程度明显 减轻、细胞逐渐恢复有序,闭锁卵泡数量减少、其余各级卵泡数量增多,卵巢系数、性激素(AMH和E2)、氧 化应激指标(SOD 和 CAT)活性明显升高,MDA 和 FSH 水平明显降低,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比例减少,p-JAK2/ JAK2 和 p-STAT3/STAT3 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 < 0.05);与槲皮素高剂量组比较,槲皮素高剂量+CA1 组中 CA1可逆转槲皮素对大鼠卵巢损伤的改善作用(P < 0.05)。结论 槲皮素可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减少细胞凋亡、 改善卵巢组织病损、增强卵巢保护功能,其作用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2  血府逐瘀汤调控cAMP/PKA/PPARγ信号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炎性损伤的影响
    武洪方,于静,袁晓璞,杨丽丽
    2025, 36(2):168-174.
    [摘要](5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基于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 A(PKA)/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PPARγ)通路探讨血 府逐瘀汤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主动脉炎性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腹腔注射维生素D3 的方法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造模后将动脉粥样硬化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H-89组(5 mg·kg-1)、血府 逐瘀汤组(12 g·kg-1)、血府逐瘀汤+H-89组(12 g·kg-1血府逐瘀汤+5 mg·kg-1 H-89),每组12只;另取12只正常 大鼠为对照组。给药 12 周后,试剂盒检测血清血脂和炎性因子水平;油红 O 染色观察主动脉脂质沉积情况; HE 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主动脉组织中 cAMP 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 测大鼠主动脉组织PKA、PPARγ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水平、主动脉斑块损伤比例、血管内膜-中膜厚度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主动脉组织 中cAMP水平、PKA、PPARγ蛋白水平降低(P < 0.05);与模型组比较,血府逐瘀汤组大鼠血清TC、TG、LDL-C、 IL-6、IL-1β和TNF-α水平、主动脉斑块损伤比例、血管内膜-中膜厚度降低,血清HDL-C水平、主动脉组织 中 cAMP水平、PKA、PPARγ蛋白水平升高(P < 0.05);H-89组上述指标呈相反变化(P < 0.05);H-89可减弱 血府逐瘀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损伤的改善作用。结论 血府逐瘀汤可能通过激活 cAMP/PKA/PPARγ 通路,改善血脂异常,抑制炎症反应,缓解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炎性损伤。
    3  乔松素调节STING/TBK1/IRF3信号通路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炎症的影响
    张来军,郑乃汭,胡仕坤,何敏,刘玮芳,马丽,王婧,彭青,申岩
    2025, 36(2):175-181.
    [摘要](4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探讨乔松素对糖尿病心肌病(DCM)大鼠心肌炎症及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TANK结合激酶1/干扰素 调节因子 3(STING/TBK1/IRF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构建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分为模 型组,乔松素低、高剂量组及乔松素高剂量+STING 通路激活剂 DMXAA 组(乔松素高剂量+DMXAA 组),每组 各12只,另取12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检测大鼠心功能及糖代谢水平;ELISA法检测炎性相关因子水平及 心肌损伤相关指标水平;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法 检测心肌组织纤维化相关蛋白赖氨酰氧化酶(LOX)表达;Western Blot 法检测 STING/TBK1/IRF3信号通路相关 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较对照组心肌组织结构与细胞排列紊乱,心肌纤维断裂且间隙变宽,心肌细胞肥大, 有明显炎性细胞浸润,蓝色胶原纤维增多,心肌胶原纤维化占比升高,LVEF、LVFS、Em/Am 降低,FBG、 FINS、CK-Mb、cTnI、TNF-α、IL-6、IL-1β水平及LOX、p-STING/STING、p-TBK1/TBK1、p-IRF3/IRF3表达 升高(P < 0.05);乔松素低、高剂量组较模型组心肌组织结构与细胞排列相对工整,心肌纤维断裂及间隙增宽 减少,心肌细胞形态趋于正常,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蓝色胶原纤维减少,心肌胶原纤维化占比降低,LVEF、 LVFS、Em/Am 升高,FBG、FINS、CK-Mb、cTnI、TNF- α、IL-6、IL-1β 水平及 LOX、p-STING/STING、 p-TBK1/TBK1、p-IRF3/IRF3表达降低(P < 0.05);乔松素高剂量+DMXAA 组较乔松素高剂量组心肌组织损伤 严重,其纤维化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加剧,蓝色胶原纤维增多,心肌胶原纤维化占比升高,LVEF、LVFS、 Em/Am 降低,FBG、FINS、CK-Mb、cTnI、TNF-α、IL-6、IL-1β 水平及 LOX、p-STING/STING、p-TBK1/ TBK1、p-IRF3/IRF3 表达升高(P < 0.05)。结论 PIN 可改善 DCM 大鼠心肌炎症,其作用机制与抑制 STING/ TBK1/IRF3信号通路有关。
    4  蒙药嘎拉图呼和调控肿瘤微环境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
    刘静,李明钦,王梓瑄,张谦,李君,张微,王芳,王跃武
    2025, 36(2):182-196.
    [摘要](1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揭示蒙药复方嘎拉图呼和(GLTHH)治疗胃癌(gastric cancer)的潜在靶点及调控网络,为 GLTHH 的深入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为蒙药治疗胃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方法 采用HPLC-Q-Exactive MS技术对GLTHH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和鉴定,明确其潜在药效化学成分群,并解析其裂解规律; 基于质谱信息在TCMSP数据库筛选活性化学成分,利用Pharm Mapper数据库探寻其潜在作用靶点;基于GEO 数据库收集人类胃癌组织与正常组织数据进行差异基因筛选与免疫细胞浸润分析,获得疾病基因以及与疾病相 关免疫细胞;将疾病基因与GLTHH潜在作用靶点取交集,获得治疗关键靶点,关键靶点进行免疫细胞相关性 分析,确定最终治疗的核心靶点,并采用分子对接验证结合能力。结果 GLTHH 中共鉴定出 105 个化合物, 利用数据库获得658个潜在作用靶点;GEO数据经矫正后获得206个DEGs,与GLTHH潜在作用靶点取交集后 得到8个关键靶点基因。免疫浸润分析发现与正常组相比,胃癌组NK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显著性降低,关 键靶点基因中 15-羟基前列腺素脱氢酶(HPGD)与 NK 细胞正相关,转谷氨酰胺酶 2(TGM2)与 NK 细胞负相关。 结论 GLTHH可能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阻断胃癌细胞所诱导的NK细胞免疫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5  基于VEGFA/VEGFR2-PI3K/AKT信号轴探讨化瘀明目方含药血清抑制高糖及VEGF诱导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
    马孝秋,左韬,马贤德,赵磊,李进
    2025, 36(2):197-205.
    [摘要](3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基于 VEGFA/VEGFR2-PI3K/AKT 信号轴探讨化瘀明目方含药血清抑制高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诱导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方法 制备化瘀明目方含药血清;采 用CCK-8法筛选VEGF诱导HRMECs的最佳浓度及干预时间。分别复制高糖、VEGF诱导的HRMECs功能紊乱 模型,分组及干预:①空白组:ECM 完全培养基+10% 空白血清;②高糖模型组:含糖 25 mmol·L-1的 ECM 完 全培养基+10% 空白血清;③高糖干预组:含糖 25 mmol·L-1的 ECM 完全培养基+10% 含药血清;④VEGF模型 组:ECM完全培养基+10 ng·mL-1 VEGF+10%空白血清;⑤VEGF干预组:ECM完全培养基+10 ng·mL-1 VEGF+ 10%含药血清。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管腔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成管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法、Western Blot 法及 RT-PCR 法检测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VEGFA)、血管内皮生长 因子受体2(VEGFR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胱天蛋白酶9(Caspase-9)、Bcl-2相关 死亡促进因子(Bad)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 采用10 ng·mL-1 VEGF干预24 h为条件复制HRMECs功能紊 乱模型。与空白组比较,高糖模型组与 VEGF 模型组 HRMECs 细胞迁移距离、血管形成数均显著增加(P < 0.01),VEGFA、VEGFR2、PI3K、AKT蛋白及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 < 0.01),Caspase-9、Bad蛋白及 mRNA 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 > 0.05)。与高糖模型组和 VEGF 模型组比较,化瘀明目方含药血清干预后, HRMECs细胞迁移距离显著缩短(P < 0.01),血管形成数显著减少(P < 0.05,P < 0.01),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 (P < 0.05,P < 0.01),VEGFA、VEGFR2、PI3K、AKT 蛋白及 mRNA 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 0.05,P < 0.01), Caspase-9、Bad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 0.05,P < 0.01)。结论 化瘀明目方可能通过抑制VEGFA/ VEGFR2-PI3K/AKT信号轴,上调促凋亡基因Caspase-9、Bad表达,发挥抗高糖及VEGF诱导的促视网膜血管 新生效应。
    6  左归降糖舒心方含药血浆对脂多糖诱导巨噬细胞损伤及焦亡的影响
    杨金伟,周毅,肖凡,喻嵘
    2025, 36(2):206-213.
    [摘要](2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基于TLR4/ NF-κB/ NLRP3通路探讨左归降糖舒心方含药血浆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J774A.1巨 噬细胞损伤及焦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分化完全的J774A.1巨噬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空白血浆)、 模型组(10 μg·mL-1 LPS +10%空白血浆)、5%中药含药血浆组(10 μg·mL-1 LPS+5%左归降糖舒心方含药血浆)、 10%中药含药血浆组(10 μg·mL-1LPS+10%左归降糖舒心方含药血浆)。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以10 μg·mL-1 LPS处理,诱导巨噬细胞炎性损伤及细胞焦亡。按照分组条件干预后,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 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L-18)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 细胞中 NLRP3、ASC 蛋白共表达情况;Western Blot 法检测细胞 TLR4/NF-κB/NLRP3 通路及焦亡相关蛋白 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J774A.1细胞上清液中的TNF-α、IL-6、IL-1β、IL-18含量均 显著升高(P < 0.01);细胞的 NLRP3、ASC 荧光强度显著增强,蛋白共表达明显上调;TLR4、p-NF-κB p65、 NLRP3、GSDMD-N、IL-1β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 < 0.01)。与模型组比较,5%、10%中药含药血浆组细胞上清 液中的 TNF-α、IL-6、IL-1β、IL-18 含量均显著降低(P < 0.01);细胞的 NLRP3、ASC 荧光强度均明显减弱, 蛋白共表达明显下调;TLR4、p-NF-κB p65、NLRP3、GSDMD-N、IL-1β 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 < 0.01)。 结论 左归降糖舒心方含药血浆能够抑制LPS诱导的J774A.1巨噬细胞损伤及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 控TLR4/NF-κB/NLRP3炎症通路,抑制细胞焦亡及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7  苍术野生品与栽培品的药效学比较
    林智,王心荷,张文静,王雨辰,律广富,孙铭阳,林贺,林喆
    2025, 36(2):214-218.
    [摘要](2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基于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的传统功效,比较吉林产区的苍术野生品与栽培品的药效学差异。 方法 采用醋酸致小鼠扭体实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小鼠肉芽肿实验、小鼠小肠推进实验及 HCl(0.6 mol·L-1)致大鼠胃溃疡实验,分别比较苍术野生品与栽培品在镇痛、抗炎、肠推进和抗胃溃疡等方 面的作用。苍术水煎液灌胃的小鼠低、中、高剂量为1.5、3、6 g·kg-1,大鼠低、中、高剂量为1、2、4 g·kg-1。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野生苍术高剂量组及栽培苍术中、高剂量组小鼠的扭体次数均明显减少,镇痛率显著提 高(P < 0.05,P < 0.01),耳肿胀质量明显降低,抑制率显著升高(P < 0.05,P < 0.01);野生、栽培苍术中、 高剂量组小鼠的肉芽肿质量均明显降低,抑制率显著升高(P < 0.05,P < 0.01),墨水推进率、促进率均显著 提高(P < 0.05,P < 0.01);野生、栽培苍术中、高剂量组大鼠的溃疡面积均显著缩小,抑制率显著升高(P < 0.01)。 相同剂量的野生、栽培苍术的镇痛、抗炎效果及小肠推进功能、抗胃溃疡作用均无明显差异(P > 0.05)。 结论 吉林产区的野生和栽培苍术在镇痛、抗炎、肠推进及抗胃溃疡等方面均有明显作用,且相同剂量的野 生、栽培苍术的药效无明显差异。
    8  基于生物信息学及实验验证探讨麦冬皂苷D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李仲普,黄乐,刘雨,胡学军,邓秀娟,管聘
    2025, 36(2):219-229.
    [摘要](2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整合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预测麦冬皂苷D(OP-D)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 的作用机制,并进行细胞实验验证。方法 (1)利用 R软件的 Limma包分析 GEO数据库中 IPF差异表达基因数 据,筛选 IPF 疾病靶点;采用 PharmMapper和 SwissTargetPrediction 数据库预测 OP-D作用靶点;对筛选得到的 OP-D作用靶点与IPF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OP-D治疗IPF的潜在作用靶点。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及 KEGG 通路富集分析;采用 STRING 数据库和 Cytoscape 软件构建潜在作用靶点的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筛选 OP-D抗IPF的核心靶点。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OP-D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2)采用TGF-β(10 μg·L-1)诱 导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FL-1),并用不同浓度OP-D进行干预。采用CCK-8法、EdU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 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1)筛 选得到IPF疾病靶点2 040个,OP-D作用靶点408个,取交集得到30个OP-D治疗IPF的潜在作用靶点。OP-D 抗 IPF的生物过程主要在胶原蛋白分解代谢过程、胶原蛋白代谢过程、细胞外基质分解和对异生物刺激的反应 方面;主要涉及通路包括肥厚型心肌病信号通路、类风湿性关节炎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 路和IL-17信号通路等。进一步筛选得到IGF1、MMP1、MMP2、MMP3、MMP7、ACE、CCL5等OP-D抗IPF的 核心靶点,分子对接显示 OP-D 与核心靶点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2)OP-D 能浓度依赖性抑制 HFL-1 细胞的 活力,选择1、2、4 μmol·L-1 OP-D进行后续实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GF-β组细胞的EdU阳性率及迁移细 胞数显著升高(P < 0.01);TUNEL 阳性率及 Bax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 < 0.01),Bcl-2、FN-1、α-SMA、 Collagen Ⅰ、IGF1、MMP1、MMP2、MMP3、MMP7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 0.05,P < 0.01)。与 TGF-β 组 比较,1、2、4 μmol·L-1 OP-D组的细胞 EdU阳性率与迁移细胞数显著降低(P < 0.05,P < 0.01),TUNEL阳性 率及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 0.05,P < 0.01),Bcl-2、IGF1、MMP1、MMP2、MMP3、MMP7蛋白表达水平 显著下降(P < 0.05,P < 0.01);4 μmol·L-1OP-D 组细胞的 FN-1、Collagen Ⅰ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 < 0.05, P < 0.01);2、4 μmol·L-1 OP-D组细胞的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 < 0.05,P < 0.01)。结论 OP-D可 能通过抑制 IGF1表达,降低 MMPs表达水平,进而抑制 HFL-1细胞增殖、迁移、凋亡抵抗和纤维化,从而发 挥抗IPF的作用。
    9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三七总皂苷调控自噬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肾损伤的作用机制
    陈勇,洪佳,朱宝璇,林榕榕,郑燕芳
    2025, 36(2):230-242.
    [摘要](5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结合动物实验的方法探讨三七总皂苷(PNS)调控自噬改善糖尿病肾病 (DN)小鼠肾脏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得到PNS的主要活性成分,利用PubChem、PharmMapper数据 库获取对应靶点;通过 GeneCards、OMIM 数据库收集 DN 疾病相关靶点,取两者交集。通过 Cytoscape 3.9.1软 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STRING 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采用 DAVID 平台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 AutoDock Vina 软件对PNS主要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将24只8周龄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成模型 组、PNS组、厄贝沙坦组,每组8只;另取8只同周龄雄性db/m小鼠作为正常组。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8周。 观察各组小鼠一般情况及记录体质量和血糖变化;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检测 24 h尿蛋白(24 h-UTP);果糖胺法 测定糖化血清蛋白(GSP);GPO-PAP 法测定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肌氨酸氧化酶法检测血肌酐 (Scr);脲酶法检测尿素氮(BUN);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肾脏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 反应(RT-qPCR)检测小鼠肾组织泛素结合蛋白(P62)和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 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P62、LC3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 蛋白(mTOR)及磷酸化蛋白(p-Akt、p-PI3K、p-mTOR)表达。结果 PNS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三七皂苷R1、人参 皂苷 Re、人参皂苷 Rd、人参皂苷 Rb1和人参皂苷 Rg1。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PNS活性成分对应靶点 341个, DN 靶点 1 534 个,PNS 与 DN 交集靶点 113 个。筛选出 PNS 治疗 DN 的关键成分有人参皂苷 Rd、人参皂苷 Re、 人参皂苷Rg1及核心靶点AKT1、ALB、MMP9和mTOR等,相关的信号通路涉及PI3K/Akt、Ras、MAPK、FoxO 等。分子对接显示 PNS 关键成分人参皂苷 Rd、人参皂苷 Re、人参皂苷 Rg1与核心靶点 AKT1、MMP9、mTOR 对接活性良好。动物实验验证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一般状态较差,体质量及血糖、GSP、 TC、TG、Scr、BUN和 24 h-UTP水平均显著升高(P < 0.01);与模型组比较,PNS组小鼠一般状态改善,体质 量及血糖水平明显下降(P < 0.01),且GSP、TC、TG、Scr、BUN和24 h-UTP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5,P < 0.01)。 HE染色结果显示各治疗组肾脏病理损伤明显改善。RT-qPCR 和 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 组小鼠肾组织LC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 < 0.01),而P62 mRNA表达水平升高(P < 0.01),p-PI3K/ PI3K、p-Akt/Akt、p-mTOR/mTOR及P62蛋白表达水平亦明显升高(P < 0.05,P < 0.01);与模型组比较,PNS组 及厄贝沙坦组 LC3 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 < 0.05,P < 0.01),P62 mRNA 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 < 0.05, P < 0.01),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 及 P62 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 < 0.05,P < 0.01)。 结论 PNS能够明显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的肾脏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自 噬有关。
    10  基于蛋白组学探讨冲和膏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路促进糖尿病溃疡大鼠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
    党赢,张锁,董重阳,海日,吴昊,白洁,陈旭,焦雨琦,师建平
    2025, 36(2):243-250.
    [摘要](3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基于蛋白组学探讨冲和膏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促进糖尿病溃疡大鼠创面愈合的作 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皮肤缺损的方法复制糖尿病溃疡大鼠模 型。将 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冲和膏组、生长因子组,每组 6只。冲和膏组及生长因子组分别用 相应药物涂敷创面,每日给药1次,连续14 d。采用Masson染色法观察创面肉芽组织中胶原纤维生长情况;免 疫组化法检测创面肉芽组织中CD34、VEGF表达情况;通过蛋白组学方法检测模型组vs冲和膏组的差异表达蛋 白,并利用DAVID平台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利用KEGG数据库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 创面肉芽组织中VEGF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的胶原纤维 分布稀疏,排列紊乱,胶原纤维蓝染较少,胶原纤维面积占比明显降低(P < 0.05);CD34 标记的血管数目较 少,管径较细,微血管密度值及VEGF阳性表达显著下调(P < 0.05,P < 0.01);Pxn、Casp9、Nos3、Ptk2蛋白 表达均显著上调(P < 0.01),VEGF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 < 0.01)。与模型组比较,冲和膏组及生长因子组大鼠 创面肉芽组织的蓝染胶原纤维沉积增多,排列整齐有序,胶原纤维面积占比显著升高(P < 0.01);CD34标记的 血管数目较多,管径增粗,微血管密度值及 VEGF 阳性表达显著上调(P < 0.01);Pxn、Casp9、Nos3、Ptk2蛋 白表达显著下调(P < 0.01),VEGF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 < 0.01)。与模型组比较,冲和膏组筛选出 221个差异 蛋白,其中28个上调蛋白,193个下调蛋白;主要涉及细胞骨架组织、超分子纤维组织、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 织,以及VEGF、胰岛素抵抗、PI3K-Akt等信号通路。结论 冲和膏能够促进糖尿病溃疡大鼠的创面愈合,可 能与促进创面肉芽组织胶原纤维生成及血管新生,调控VEGF信号通路相关。
    11  基于UHPLC-Orbitrap-MS的平调颗粒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研究
    谢宇君,王远平,肖观林,刘宁,谢嘉良,邓洁薇,杨运云,黄培红,靳利利
    2025, 36(2):251-261.
    [摘要](3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研究平调颗粒的化学成分及大鼠灌胃给药平调颗粒后大鼠血清中的入血成分。方法 采用超高效 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Orbitrap-MS)分析方法,根据保留时间、精确分子量及二级质谱 碎片并结合文献数据和对照品,对平调颗粒的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从平调颗粒中分析鉴 定出50种化学成分,主要为生物碱、有机酸、黄酮和皂苷类成分;在灌胃给药后的大鼠血清中分析鉴定出32种 入血成分,其中天麻 5种,钩藤 12种,杜仲 5种,白芍 5种,桑寄生 5种。结论 UHPLC-Orbitrap-MS 方法可 快速、高效、准确地分析平调颗粒的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能为阐明平调颗粒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提 供参考依据。
    12  基于指纹图谱及网络药理学关联分析的麝香通心滴丸改善冠心病功效及质控成分研究
    任俊,张慧杰,孙雪静,杜婉英,张晴,王磊,王伟,陈奕君
    2025, 36(2):262-272.
    [摘要](3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及网络药理学,开展质控成分及其功能关联分析的麝香通心滴丸质量一致性评价研究。 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联用法及对照品比对鉴定麝香通心滴 丸的药效成分,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建立指纹图谱,开展各批样品一致性及差异分析。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 探讨麝香通心滴丸的药效成分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结果 鉴定出麝香通心滴丸的组分有原儿茶醛、丹酚酸 B、丹酚酸A、蟾毒它灵、蟾毒灵、酯蟾毒配基、华蟾酥毒基、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d,建 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0批样品可聚分为两类,即保质期以内的 S1、S2、S3、S4 四批样品聚分为一类,其余在保质期以外的样品聚为一类,两类样品共有峰含量差异较大。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显示,丹酚酸B、原儿茶醛、蟾毒它灵、蟾毒灵是引起组间差异的主要成分。网 络药理学结果显示,蟾毒它灵、蟾毒灵、华蟾酥毒基、酯蟾毒配基、丹酚酸A、丹酚酸B、人参皂苷Re、人参 皂苷Rg1及人参皂苷Rd为麝香通心滴丸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成分,其作用机制与酪氨酸激酶受体(ErbB)信号通 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叉头框蛋白 O(FoxO)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 3-激酶-蛋白激酶 B (PI3K/Akt)信号通路等有关。结论 UPLC-Q-TOF-MS/MS 技术能对麝香通心滴丸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及质量控 制,可为麝香通心滴丸质量一致性评价及质量监管的重点关注指标选择提供依据。蟾毒它灵、蟾毒灵、华蟾酥 毒基、酯蟾毒配基、丹酚酸A、丹酚酸B、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1及人参皂苷Rd为麝香通心滴丸质控及功 效成分,其能通过ErbB、VEGF、FoxO、PI3K/Akt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冠心病的作用。
    13  调肠消瘤颗粒预防结直肠腺瘤复发的随机对照试验及药理学联合scRNA-seq分析
    莫嘉浩,冯天香,吴少华,钟彩玲,程怡,黎雄,张北平
    2025, 36(2):273-281.
    [摘要](1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评价调肠消瘤颗粒预防结直肠腺瘤(CRA)复发的疗效并进行药理学分析。方法 首先采取单中心 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将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调肠消瘤颗粒治疗,另一组接受调肠 消瘤模拟颗粒治疗,疗程6个月。对1年后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审查。主要评估结果是1年随访时结直肠腺瘤 检出率。然后使用UHPLC-QE Orbitrap HRMS对调肠消瘤颗粒的活性成分进行分析和筛选,并使用R软件完成 核心靶点筛选和功能富集。最后,使用单细胞测序数据进行细胞注释、细胞通讯和其他分析,以筛选出细胞通 讯的核心效应通路和特定信号通路。结果 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调肠消瘤颗粒组术后 1 年腺瘤复发率 (12.0%)明显低于模拟组(37.1%),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药理学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调肠消瘤 颗粒预防结直肠腺瘤复发的核心基因包括 AKT1、TP53、TNF、IL6、CASP3、VEGFA、INSR、IL1B、MAPK3 和 EGFR。通过分析结直肠腺瘤患者的单细胞测序数据集,预防结直肠腺瘤复发的关键途径可能是 VISFATIN 途径,主要的细胞通讯途径是NAMPT - INSR。通信过程是从胚胎干细胞传输信号,并由胚胎干细胞、上皮细 胞和内皮细胞接收。调节过程可能涉及内皮间充质转化调节和脂质代谢。结论 调肠消瘤颗粒能有效降低结直 肠腺瘤术后 1年复发率。其可能通过调节 VISFATIN通路来干扰内皮间充质转化调节和脂质代谢,以防止结直 肠腺瘤的复发和恶化。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调肠消瘤颗粒的临床应用。
    14  中医药临床试验知情同意质量评价问卷的调查与评价
    李晓彦,张茜,蒋璐,肖萧,温泽淮
    2025, 36(2):282-287.
    [摘要](1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研发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知情同意质量评价工具,以实现对中医药临床研究知情同意过程质量的简 易、方便、客观的评价。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利用前期制定的中医药临床试验知情同意质量评价问 卷,对河北、山西、江苏、广东等地区符合纳入标准的参加过中医药临床试验的研究参与者进行现场问卷调 查。收集、整理问卷数据,进一步分析并对问卷的可行性、信度和效度等测量学特性进行评价。结果 符合纳 入标准的研究参与者198例,共197份问卷纳入分析,问卷回收率100%,完成率99.5%。填写问卷花费的平均 时间约 14.8 min。问卷的重测信度为 0.892,分半信度为 0.892,克朗巴赫 ɑ系数为 0.879,各领域的克朗巴赫 ɑ 系数在 0.486~0.956之间,说明问卷总的信度较好。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来评价结构效度,共提取出 5个公因 子,累积贡献率为70.831%。经方差正交旋转后,第1因子反映了理解程度和总体评价领域;第2、5因子主要 反映的是自愿选择领域;第3因子主要反映的是沟通满意度领域;第4因子反映了告知信息完整性领域。除了 自愿选择领域外,其他领域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且因子载荷均在0.5以上。结论 中医药临床试验知情同意过 程质量评价问卷具有较好的可行性、良好的信度和一定的效度,可作为评价中医药临床试验知情同意质量的有效、 可靠、简便的工具,有助于促进中医药领域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以及更好地保护研究对象的权益和健康。
    15  丹皮酚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孙菁菁,李张维,王玉栋
    2025, 36(2):288-293.
    [摘要](2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丹皮酚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能够抑制膀胱癌、宫颈癌、肝癌、肺癌、结直肠癌、胃癌、前列腺癌、卵 巢癌、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诱导其凋亡。此外,丹皮酚在提高抗肿瘤药物敏感 性、逆转化疗耐药性、减低抗肿瘤药物毒副作用方面也具有明显作用。丹皮酚抗肿瘤作用机制涉及多种分子靶 点和信号通路,包括NF-κ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以及miRNA等。通过对丹皮酚 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述,可为深入开展丹皮酚抗肿瘤研究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16  柚皮苷对破骨细胞作用的机制研究进展
    何紫移,金环,马陈,沈霖,帅波
    2025, 36(2):294-298.
    [摘要](1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类骨关节疾病,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且难以被治愈,严 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含骨碎补的补肾强骨方是抗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剂,其中骨碎补的活性成分—柚皮 苷已被证实可作用于破骨细胞抑制骨吸收。为探讨柚皮苷对破骨细胞的作用机制,该文综述了近20年来的相 关研究,发现柚皮苷可以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调节免疫细胞以及模拟雌激素样作用调控破骨细胞,为临床 运用柚皮苷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开创原研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思路。
    17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杨红娟,李彦龙,田旭东,陈振东,王培鑫,海杰,张宗博
    2025, 36(2):299-306.
    [摘要](2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局限于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疾病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单体及复方能够通过调节 Toll 样受体 4/核转录因子 κB(TLR4/ NF-κB)、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 3(NLRP3)、Janus激酶/转录激活因子 3(JAK/STAT3)、磷脂酰 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神经源性位点缺口同源蛋白(Notch)、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 霉素靶蛋白(AMPK/m-TOR)等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修复肠道屏障等来减轻UC症 状,改善肠道功能。该文基于信号通路系统总结了中医药治疗 UC的作用机制内容,以期为中医药治疗 UC提 供新的理论依据。
    18  滁菊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汪玉玲,吴晨曦,徐心如,夏道宗
    2025, 36(2):307-316.
    [摘要](1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滁菊是菊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是“四大名菊”之一,以花序入药,含有黄酮类、挥发油、萜类、酚酸 类、多糖类等成分,具有较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该文在对滁菊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综述的基础上,围绕中药 质量标志物的概念,从植物亲缘学和化学成分特有性、传统药性、化学成分可测性、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 谱效关系、干燥方式等方面对滁菊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发现牛磺酸、谷氨酸、咖啡酰基奎宁酸、β- 芹子烯、芹菜素等成分可作为滁菊质量标志物,以期为滁菊的质量评价研究提供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