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32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邓氏清毒饮抗甲型流感病毒及抗炎机制研究
    马钦海,陈瑞晗,雷标,王周琅,朱梓宁,黄子天,陈凯佳,邱仕君,刘小斌,邓中光,杨子峰
    2021, 32(5):597-603.
    [摘要](66) [HTML](0) [PDF 1.74 M](2273)
    摘要:
    目的探讨邓氏清毒饮对甲型流感病毒(H3N2)的抗病毒活性及其在调节宿主炎症免疫应答中潜在的作 用。方法观察邓氏清毒饮对H3N2 体外活性的影响;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邓氏清毒饮对A549 细胞感 染H3N2 病毒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趋化因子配体5(CCL-5)表达的影响。用蛋白印迹实验检测核因子 抑制蛋白-κB(IκBα)、磷酸化核因子抑制蛋白-κB(p-IκBα)、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磷酸化核因子-κB p65(p-NF-κB p65)的表达。结果邓氏清毒饮23.4、11.7、5.85 mg·mL-1 可显著抑制H3N2 的体外复制,减少 病毒空斑形成;在mRNA 水平上可显著降低细胞因子IL-6、IL-8、IP-10、TNF-α、MCP-1 及CCL-5 的表 达;蛋白印迹检测发现邓氏清毒饮可下调p-IκBα 和p- NF-κB p65 蛋白表达,增加IκBα 的表达,从而抑制 H3N2 诱导的NF-κB 信号通路激活。结论邓氏清毒饮可抑制H3N2 的体外复制,抑制流感病毒诱导的NF- κB 信号通路激活,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表明邓氏清毒饮具有防治流感病毒的潜力。
    2  丹酚酸B 调节SIRT1 信号途径抑制H2O2 诱导的NLRP3 炎症 小体激活
    李庆菊,潘韵铮,张琦,蒋宝平,许立
    2021, 32(5):604-611.
    [摘要](139) [HTML](0) [PDF 2.77 M](2331)
    摘要:
    目的基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 NOD 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途径探讨丹酚酸B(SalB) 抗氧化应激致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以期阐明丹酚酸B 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体外构建H2O2 诱 导的氧化应激细胞模型,将H9c2 细胞分为6 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600 μmol·L-1 H2O2 刺激)、H2O2+丹酚 酸B(5、10、20 μmol·L-1)组和H2O2 + 丹酚酸B(20 μmol·L-1)+EX527(10 μmol·L-1) 组。采用MTT 法测定细胞 活性;Hoechst 染色法测定细胞凋亡;比色法及ELISA 法分别测定乳酸脱氢酶(LDH)、白细胞介素(IL)-1β 水 平;采用DCFH-DA 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 水平;采用JC-1 荧光探针测定线粒体膜电位; Western Blot 法测定H9c2 细胞中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 (ASC),以及SIRT1 信号通路相关的SIRT1、磷酸化AMP 蛋白活化激酶α(p-AMPKα)、AMP 蛋白活化激酶α (AMPK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 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 组细胞活力及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P<0.01),细胞凋亡程度及细胞内ROS、LDH 和炎症因子IL-1β 水平明 显升高(P<0.01);与NLRP3 炎症小体相关的NLRP3、Caspase-1 和ASC 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 SIRT1、p-AMPKα/AMPKα 和PGC-1α 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酚酸B 组的细胞活力 以及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升高(P<0.05,P<0.01),细胞凋亡程度及细胞内ROS、LDH 及炎症因子IL-1β 释放水 平明显降低(P<0.01)。丹酚酸B 能够明显上调SIRT1 信号通路中SIRT1、p-AMPKα/AMPKα、PGC-1α 蛋白表 达(P<0.05,P<0.01),下调NLRP3 炎症小体相关的NLRP3、Caspase-1 和ASC 蛋白表达(P<0.05,P< 0.01),且呈一定量效关系。在应用SIRT1 特异性抑制剂EX527 干预后,丹酚酸B 抑制H2O2 诱导的NLRP3 炎 症小体激活作用被明显逆转。结论丹酚酸B 可能通过激活SIRT1/AMPK/PGC-1α 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诱 导的NLRP3 炎症小体的激活,继而发挥抗心肌缺血作用。
    3  通关藤提取物通过调控上皮间充质转化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及迁移
    李小兰,张维权,陈信,常明,梁威,谭雅文,朱丹,郭宏伟
    2021, 32(5):612-618.
    [摘要](58) [HTML](0) [PDF 3.87 M](2490)
    摘要:
    目的探讨通关藤提取物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及其对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作 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 法检测通关藤提取物对前列腺癌细胞DU145、PC3、RM-1 和LNCaP 增殖的影响; 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 法检测DU145、PC3 细胞迁移和侵袭情况;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 并用Western Blot 法检测EMT 相关核心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波形蛋白 (Vimentin)的表达。结果通关藤提取物可以明显抑制PC3、DU145、RM-1 和LNCaP 细胞的增殖,并呈现一 定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在作用72 h 后,通关藤提取物对PC3、DU145、RM-1 和LNCaP 细胞的半数抑制浓 度(IC50)值分别为53.45、57.22、44.82、50.95 mg·mL-1。与对照组比较,通关藤提取物(30、60 mg·mL-1)可以明 显抑制DU145 和PC3 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P < 0.05,P < 0.01,P < 0.001)。通关藤提取物干预后, DU145、PC3 细胞的形态发生了明显改变,与对照组比较,EMT 标志物Vimentin 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 < 0.05,P < 0.01)。结论通关藤提取物能够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可能与其下调Vimentin 蛋 白表达,进而抑制EMT 有关。
    4  酸枣仁-延胡索配伍对肝郁型失眠小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王婷婷,郝蕾,王芮,张一昕,王茜,刘温雨
    2021, 32(5):619-626.
    [摘要](63) [HTML](0) [PDF 2.07 M](2470)
    摘要:
    目的探讨酸枣仁-延胡索配伍对肝郁型失眠小鼠的镇静催眠作用及机制。方法①将96 只昆明小鼠 随机分为4 组:正常组、酸枣仁组(2.25 g·kg-1)、延胡索组(1.50 g·kg-1)、酸枣仁-延胡索配伍组(简称配 伍组,3.75 g·kg-1),每组24 只;每日1 次,连续灌胃10 d,然后观察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腹腔注射, 35 mg·kg-1)诱导小鼠的睡眠发生率,阈上剂量(腹腔注射,45 mg·kg-1)诱导小鼠的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间。 ②将60 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 组:正常组、模型组、酸枣仁组(2.25 g·kg-1)、延胡索组(1.50 g·kg-1)、配伍组 (3.75 g·kg-1),每组12 只。采用慢性夹尾刺激和对氯苯丙氨酸(PCPA,400 mg·kg-1)腹腔注射的复合因子造模 法复制肝郁型失眠小鼠模型。每日1 次,连续灌胃给药14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去甲肾上 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的含量,检测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下丘脑促肾上腺皮 质激素释放素(CRH)的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垂体ACTH 和海马5-HT 的蛋白表达;采用qRT-PCR 法检 测脑组织中K+-Cl-共转运体2(KCC2)、Na+,K+-2Cl-共转运体1(NKCC1)mRNA 表达水平。结果①与正常组 比较,给药组小鼠的睡眠发生率明显提高,睡眠时间显著延长(P < 0.01);酸枣仁组及配伍组的睡眠潜伏期显 著缩短(P < 0.01)。②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的NE、DA 含量明显升高(P < 0.05,P < 0.01),5-HT 含量明显降低(P < 0.01);脑垂体ACTH 及下丘脑CRH 含量明显升高(P < 0.01);垂体中ACTH 的表达明显上 调(P < 0.01),海马中5-HT 的表达明显下调(P < 0.01);脑组织的KCC2 mRNA 表达明显下调(P < 0.01), NKCC1 mRNA 表达明显上调(P < 0.01)。与模型组比较,配伍组小鼠血清的NE、DA 含量明显降低(P < 0.01),5-HT 含量明显升高(P < 0.01);脑垂体ACTH 及下丘脑CRH 含量明显降低(P < 0.01);脑垂体中 ACTH 的表达明显下调(P < 0.01),海马中5-HT 的表达明显上调(P < 0.01);脑组织的KCC2 mRNA 表达明显 上调(P < 0.01),NKCC1 mRNA 表达明显下调(P < 0.05)。结论酸枣仁-延胡索配伍对肝郁型失眠小鼠具有 镇静催眠作用,可能与其调控KCC2、NKCC1 基因表达,抑制HPA 轴激活,从而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有关。
    5  蚕沙提取物对缺铁性贫血小鼠铁代谢的影响及抗氧化作用研究
    赖莉敏,瞿礼萍,刘思莉,秦安全,童渝玲,周平,梁纪懿,邹文俊
    2021, 32(5):627-631.
    [摘要](97) [HTML](0) [PDF 1.24 M](2413)
    摘要:
    目的观察蚕沙提取物对缺铁性贫血小鼠铁代谢的影响及抗氧化作用。方法采用饲喂低铁饲料建立缺 铁性贫血小鼠模型,同期灌胃给予速力菲(52 mg·kg-1,阳性药组)及蚕沙提取物(78、39、26 mg·kg-1,高、 中、低剂量组),每日1 次,连续42 d。每周观察小鼠体质量,造模结束后检测小鼠外周血象[红细胞(RBC)、 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及组织(肝、脾、小肠、肾)铁含量;测定血清铁(SI)、血清总铁结合力 (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血清铁蛋白(SF)及血清转铁蛋白受体1(TFR1)等铁代谢指标;检测肝脏总 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蚕沙提取物可明显逆转小鼠外周血象(HGB、HCT)及各组织(肝、脾、小肠、肾)铁含量 (P < 0.01),SI、TSAT、SF 明显升高(P < 0.01),TIBC、TFR1 含量明显降低(P < 0.01),并能逆转缺铁性贫血 小鼠肝脏的T-AOC、SOD、GPX1 及MDA 水平改变(P < 0.01)。结论蚕沙提取物对缺铁性贫血小鼠具有明显 的改善贫血及调节铁代谢作用,并能提高其抗氧应激能力。
    6  不同产地茯苓对肾阳虚下焦水肿大鼠的利水渗湿作用研究
    李慧君,王天合,尤朋涛,夏和元,张丹丹,韩思婕,潘翔,魏琼,叶晓川
    2021, 32(5):632-638.
    [摘要](76) [HTML](0) [PDF 1.28 M](2245)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产地茯苓对肾阳虚下焦水肿大鼠的利水渗湿作用。方法采用盐酸多柔比星与氢化可 的松联合注射的方法建立肾阳虚下焦水肿大鼠模型。将96 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金匮 肾气丸,2.1 g·kg-1)、10 批次不同产地茯苓水煎液组(S1~S10,7.5 g·kg-1),另取8 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组,连 续灌胃给药21 d。观察记录大鼠的证候学表现及体质量变化;采用代谢笼测定大鼠24 h 尿量;采用生化试剂 盒测定24 h 尿蛋白(UP)及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水平;采用ELISA 法测定血清中抗利尿激素(ADH) 水平及肾髓质中水通道蛋白1(AQP1)、水通道蛋白2(AQP2)水平;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单一指标对总药效 的权重,以总药效对不同产地茯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24 h 尿量、 血清白蛋白及总蛋白水平明显降低,24 h 尿蛋白、ADH 及AQP1、AQP2 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10 批次不同产地茯苓可明显上调大鼠体质量(S1、S2、S4~S10)、24 h 尿量(S1~S10)、血清白蛋白(S1、S2、S4~S10)、总蛋白(S1、S4~S6、S8、S9)水平,明显下调24 h 尿蛋白 (S1~S10)、ADH(S1~S10)、AQP1(S1~S10)、AQP2(S1~S9)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0 批次不同产地茯苓被聚为3 大类,S2、S4 为一类,S3、S6、S7 和S8 为一类,S1、 S5、S9、S10 为一类。总药效的强弱排序为:阳性药(金匮肾气丸)>湖北罗田(S2)、云南楚雄(S4)>湖北恩施 (S3)、福建南平(S6)、河南商城(S7)、湖南怀化(S8)>湖北英山(S1)、云南大理(S5)、安徽岳西(S9)、云南 丽江(S10)。结论不同产地茯苓对肾阳虚下焦水肿大鼠均可产生利水渗湿作用,可能与其调节AQP1 及 ADH-AQP2 相关通路有关,且其作用强弱存在产地差异。
    7  基于灰色关联度法探讨蒙药蓝盆花保肝活性成分
    韩盟帝,石佳欣,王媛媛,张慧文,董馨,马飞祥,陆景坤,薛培凤
    2021, 32(5):639-645.
    [摘要](65) [HTML](0) [PDF 1.31 M](2316)
    摘要:
    目的基于灰色关联度法探究蒙药蓝盆花保肝活性成分。方法以Wistar 大鼠为供体,制备灌胃给药 蓝盆花醇提物后9 个时间点含药血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率质谱(HPLC-QExactive- MS)分析不同时间点13 个成分峰面积,采用MTT 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含药血清对H2O2 致HL-7702 肝 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存活率的影响。通过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不同时间点含药血清中各成分峰面积,即各成分相对 含有量与相应细胞存活率的相关性。结果入血的13 个原型成分与保肝活性关联度均大于0.75,说明这些成 分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保肝活性,其中关联度大于0.8 的成分有3,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对香豆酸、香叶木素、 芹菜素、对羟基苯甲酸,提示这些成分可能表现出相对较高的保肝活性。结论该研究借助灰色关联度法,从 体内代谢同时兼顾药效的角度寻找保肝活性成分,从蓝盆花含药血清中筛选到5 个潜在的具有较高活性的保肝 药效成分,该方法有助于快速准确地发现蒙药蓝盆花药效成分(群),为深入蓝盆花的体内代谢研究奠定基础。
    8  逍遥散对慢性应激复合阿尔茨海默病体外损伤模型的干预作用
    苏珂馨,范耀耀,欧立娟,赵慧
    2021, 32(5):646-654.
    [摘要](47) [HTML](0) [PDF 4.71 M](2258)
    摘要:
    目的建立慢性应激复合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体外损伤模型,并探究逍遥散含药脑 脊液(XYS)及空白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对该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以叠氮化钠(NaN3)和皮质 酮对原代海马神经元进行药物干预建立模型,通过CCK8 实验筛选干预条件,利用线粒体膜电位和神经元存活 率评价模型特征。将神经元分为正常组,复合模型组,5%、10%、20%逍遥散含药脑脊液组,5%、10%、20% 空白脑脊液组,米非司酮组,并进行相应干预。以MAP-2 荧光强度、APP 和GR 蛋白表达为指标评价逍遥散 对该模型的干预作用。结果确定模型建立方法为先以30 mmol·L-1 的叠氮化钠干预12 h,再更换为 100 μmol·L-1 的皮质酮干预24 h。该模型特征符合预期,建立的方法稳定可靠。与正常组比较,复合模型组神 经元存活率、光密度比值、GR 表达均明显降低(P < 0.01),APP 表达明显增加(P < 0.01)。与复合模型组比 较,5%空白脑脊液组和5%逍遥散含药脑脊液组APP 蛋白表达降低(P < 0.05,P < 0.01);10%空白脑脊液组 神经元存活率增加且APP 蛋白表达降低(P < 0.05);20%空白脑脊液组光密度比值增加(P < 0.05),神经元存 活率增加且APP 蛋白表达降低(P < 0.01);10%、20%逍遥散含药脑脊液组和米非司酮组神经元存活率及光密 度比值均明显增加(P < 0.01),APP 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 < 0.01);各用药组的GR 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 < 0.01)。与相应浓度的空白脑脊液组比较,5%逍遥散含药脑脊液组APP 蛋白表达降低且GR 蛋白表达增加(P < 0.05);10%、20%逍遥散含药脑脊液组神经元存活率增加(P < 0.05,P < 0.01),光密度比值增加(P < 0.01), APP 蛋白表达降低(P < 0.05)且GR 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 < 0.01)。结论逍遥散可有效缓解慢性应激复合阿尔 茨海默病体外模型的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减少APP 蛋白表达,增加GR 蛋白表达,且其药理作用具有一定的 剂量依赖性,浓度为20%的高剂量逍遥散含药脑脊液组药效较佳。
    9  基于c-JNK/CXCL1 信号通路研究椎间盘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脊髓炎症的抑制作用
    牛辉,鲍朝辉,张文明,高乾坤,周献伟,杨洸,刘鸣
    2021, 32(5):655-660.
    [摘要](69) [HTML](0) [PDF 1.70 M](2312)
    摘要:
    目的观察椎间盘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脊髓炎症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通过c-Jun 氨基末端激酶 (c-JNK)/趋化因子配体1(CXCL1)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5 只大鼠随机选取70 只建立腰椎间盘突出 症大鼠模型。将模型复制成功的60 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椎间盘丸低、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5 只; 剩余15 只为假手术组。模型复制2 h 后,椎间盘丸低、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分别灌胃1.85、3.70 g·kg-1 椎间 盘丸溶液和0.77 mg·kg-1 美洛昔康溶液,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干预7 d 后,观察实验大鼠的一般 情况,测定痛反应阈值,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脊髓背角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 水平,HE 染色观察大鼠背根神经节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 法检测脊髓背角组织离子钙接头蛋白(Iba-1)、 c-JNK、p-c-JNK、CXCL1 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干预1 d 与7 d 痛阈明显升 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与模型组比较,椎间盘丸低、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干预1 d 与7 d 痛阈 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IL-6、IL-1β 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 < 0.01);与模型组比较,椎间盘丸低、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IL-6、IL-1β 水平均降低,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假手术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神经元细胞核位于中央,核仁清晰,胞质内 有排列均匀的颗粒状物尼氏小体,无细胞肿胀及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神经元细胞核不规 则,核仁不清晰,胞质中尼氏小体排列不均匀,细胞明显肿胀,神经元细胞胞浆呈空泡样变化;椎间盘丸低、 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有所改善。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Iba-1、p-c-JNK、CXCL1 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明 显升高(P < 0.01);与模型组比较,椎间盘丸低、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Iba-1、p-c-JNK、CXCL1 蛋白相对 表达水平均降低(P < 0.05,P < 0.01)。c-JNK 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组间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椎间盘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脊髓炎症具有抑制作用,且可能是通过抑制c-JNK/CXCL1 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10  基于TLR4/NF-κB 信号通路研究木犀草素对幼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
    邹国涛,王英娟,曾毅文,张伟
    2021, 32(5):661-666.
    [摘要](70) [HTML](0) [PDF 2.16 M](2428)
    摘要:
    目的研究木犀草素对幼鼠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 只SPF 级 SD 幼鼠随机分为5 组: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木犀草素高、低剂量组,每组10 只。除正常组外,其 余各组幼鼠雾化吸入脂多糖(LPS)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正常组大鼠雾化吸入等量生理盐水。模型复制前3 d 起及模型复制后1 h,木犀草素高、低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40、20 mg · kg-1 的木犀草素,地塞米松组于模型复 制前2 h 注射5 mg·kg-1 地塞米松,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量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模型复制 后12 h,采用ELISA 法检测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 坏死因子α(TNF-α)和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检测大鼠肺组织湿干质量 比(W/D);HE 染色检测肺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 法和qRT-PCR 法检测肺组织Toll 样受体4(TLR4)、核 因子κB(NF-κB)p65 蛋白和mRNA 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及BALF 中IL-1β、IL-6、 TNF-α 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W/D 值升高,肺组织SOD 活力降低,MDA 含量升高,肺损伤明显,TLR4、 NF-κB p65 蛋白和mRNA 的表达水平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木犀草素降低了血清及BALF 中 IL-1β、IL-6、TNF-α 水平和W/D 值,提高了肺组织SOD 活力,降低了MDA 含量,肺损伤得到改善,同时也 降低了肺组织中TLR4、NF-κB p65 蛋白和mRNA 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木犀草素对幼鼠急性肺损伤 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TLR4/NF-κB 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11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蟾毒灵治疗卵巢癌的作用机制
    王淞,杨春娇,温真鹏,邹丹,宋金城,韩秋月,郑新宇,张晔
    2021, 32(5):667-674.
    [摘要](71) [HTML](0) [PDF 9.61 M](2692)
    摘要:
    目的以网络药理学为基础,研究中药蟾毒灵治疗卵巢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使用PubChem 获取 蟾毒灵(Bufalin)的3D 化学结构,联合PharmMapper 数据库获得蟾毒灵的药物靶点,同时使用CTD 及STITCH 数据库对靶点进行补充;从GeneCards 数据库收集卵巢癌靶基因,最后获得药物-疾病交集基因;利用STRING 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借助Cytoscape 将其可视化得到蟾毒灵-卵巢癌-靶点蛋白调控网络,计算节点度 值,筛选关键基因;借助R 软件及相关软件包进行靶基因GO 功能注释及KEGG 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绘制靶 点-通路图,并利用体外实验验证。结果筛选出蟾毒灵对应靶点352 个,卵巢癌疾病靶点7 946 个,交集靶 点107 个;GO 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蟾毒灵可能与51 种生物学过程相关;KEGG 富集得到细胞凋亡、MAPK 信号 通路、乙型肝炎信号通路等141 条通路。体外实验结果显示,蟾毒灵对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且 抑制MAPK 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磷酸化。结论蟾毒灵对卵巢癌的治疗作用可能涉及多靶点、多过程;体外实 验证明蟾毒灵能够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并且对MAPK 信号通路具有抑制作用。
    12  益脑康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
    苏丞,李国铭,刘文琛,程骁,孙景波,黄燕
    2021, 32(5):675-683.
    [摘要](120) [HTML](0) [PDF 11.50 M](2232)
    摘要: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益脑康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的潜在效 应机制。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及网络药理学分析平台(BATMAN-TCM)数据库中获取益 脑康胶囊的化学成分和靶点,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获取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靶点,并利用R 语言 筛选共同靶点;使用Cytoscape 软件构建“药物有效活性成分-疾病靶点”可视化调控网络图,利用STRING 数 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PPI),然后运行R 语言对PPI 进行核心蛋白的筛选;最后,通过R 语言对共同靶 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益脑 康胶囊36 种类药成分及541 个潜在靶点,缺血性脑卒中相关靶点1 826 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245 个,GO 功能富集分析涉及3 052 条生物过程,影响对氧化应激的反应、活性氧代谢过程、循环系统血管功能、对细菌 源分子的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等过程;KEGG 通路富集分析得出170 条通路,涵盖了PI3K-Akt 信号通路、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 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 硬化信号通路等重要通路。结论益脑康胶囊可能主要通过调节氧化应激、调控细胞功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来发挥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
    13  清热化痰通腑方干预卒中相关性肺炎大鼠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赵亮娟,刘霞,李凯,吕军影
    2021, 32(5):684-692.
    [摘要](46) [HTML](0) [PDF 3.50 M](2149)
    摘要: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技术探讨清热化痰通腑方 (HTF)对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大鼠血清代谢组的影响,旨在寻找血清中的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及其相关代谢通 路,以阐释HTF 治疗SAP 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 7 只。采用改良线栓法结合气管注射铜绿假单胞菌法复制SAP 模型。造模同时给予大鼠HTF 药液38 g·kg-1·d-1 灌肠,给药体积为38 mL·kg-1,每天1 次,连续7 d。应用UPLC-Q-TOF/MS 技术进行血清样品的分离和数据 采集,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法分析HTF 对内源性差异代谢物的影 响,并通过MetaboAnalyst 3.0 数据库分析其代谢通路。结果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共筛选鉴定出22 种内源性 差异代谢物。与模型组比较,HTF 治疗组大鼠血清中的N-乙酰谷氨酸、顺乌头酸、雌激素、癸二酸、维生素 E、酪氨酸、脱氧胞苷、莽草酸及胞苷含量显著升高(P < 0.01),3-甲氧基- L-酪氨酸、白三烯B4、苯乙酰甘 氨酸、磷酸丝氨酸、前列腺素E2、前列腺素F2α、血栓素B2、11-脱氧皮质酮、19-氧睾酮、前列腺素E3、 前列腺素F1α、油酸以及棕榈酸含量显著降低(P < 0.01)。22 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15 条异常代谢通 路,其中与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柠檬酸循环(TCA 循环),脂肪酸生物合 成,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嘧啶代谢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等7 条代谢通路密切相关。结论HTF 对SAP 大鼠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改善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的水平,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脂质代谢以及能量 代谢等有关。
    14  消炎退热颗粒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何艳,周艳玲,胡小祥,陈新明
    2021, 32(5):693-700.
    [摘要](78) [HTML](0) [PDF 1.76 M](2190)
    摘要:
    目的建立消炎退热颗粒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和多成分同时定量的质量评 价方法。方法 采用 HPLC 法,色谱柱为 Waters Atlantis T3 C1(8 4.6 mm × 250 mm,5 μm),以乙腈-0.2%磷酸 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30 ℃,检测波长分别为330、252 nm,进样量: 10 μL。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 年版)对21 批消炎退热颗粒进行相似度评价,结合 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消炎退热颗粒进行整体质量评 价,筛选出不同批次消炎退热颗粒质量差异性标志物,同时对质量差异性标志物和指标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建立了消炎退热颗粒的HPLC 指纹图谱,共确定12 个共有峰,21 批样品相似度为0.888~0.990。CA、 PCA 将21 批样品分为3 类,结合OPLS-DA,筛选出4 个质量差异性标志物,其中指认出单咖啡酰酒石酸 (1 号峰),秦皮乙素(4 号峰),菊苣酸(11 号峰)。定量分析的4 个成分(单咖啡酰酒石酸,秦皮乙素,菊苣酸 和甘草酸)的分离度>1.5,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的RSD 均小于2.3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88%~ 100.08%,21 批消炎退热颗粒中单咖啡酰酒石酸、秦皮乙素、菊苣酸和甘草酸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32 3~ 0.425 6、0.086 7~0.520 5、0.035 9~0.637 1、0.041 8~0.641 0 mg·g-1。结论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简单、准 确,可用于消炎退热颗粒的质量控制和评价。
    15  麦角甾醇联合阿法替尼双载药脂质体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张梦迪,黄挺,米完完,黄绳武
    2021, 32(5):701-708.
    [摘要](73) [HTML](0) [PDF 1.92 M](2314)
    摘要:
    目的研究麦角甾醇(ERG)联合阿法替尼(Afa)双载药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 方法以薄膜分散法制备ERG 脂质体(ERG-LIP),用硫酸铵梯度法将Afa 柠檬酸溶液载入脂质体内水相,制 备ERG 联合Afa 双载药脂质体(ERG/Afa-LIP),以Sephadex-G50 微柱离心法测定ERG/Afa-LIP 的包封率。以 单因素试验结果为基础,用Box-Behnken 试验考察各因素对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确定ERG/Afa-LIP 的最佳 制备工艺。对该工艺下的ERG/Afa-LIP 进行形貌表征,测定其粒径与Zeta 电位、pH 值、过氧化值、包封率与 载药量、体外释放度。结果确定ERG/Afa-LIP 最佳制备工艺为孵育温度54.2 ℃,孵育时间59.06 min,Afa 浓度0.238 mg·mL-1,硫酸铵浓度194.63 mmol·L-1。外观形态较完整,平均粒径为(103.03±0.61)nm,聚合物分 散性指数(PDI)为(0.261±0.003),Zeta 电位为(2.48±0.45)mV,pH 均值为(3.78±0.02),显酸性,平均包封率 为(96.92±0.58)%,载药量为(2.92±0.23)%,在释放介质为pH6.5 的含40%甲醇的磷酸盐缓冲液下,ERG/Afa- LIP 的体外释放度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结论制备出具有靶向作用的ERG 与Afa 双载药脂质体,其质量稳 定,符合2015 年版《中国药典》的要求。
    16  不同产地巴戟天叶绿体基因组比较研究
    蔡苗苗,刘梦云,刘红,罗振华,陈子恩,钟镜堂,丁平
    2021, 32(5):709-715.
    [摘要](81) [HTML](0) [PDF 3.55 M](2355)
    摘要:
    目的以来自道地药材产区规范化种植基地的巴戟天叶绿体基因组为参考,通过对比不同产地巴戟天叶 绿体基因组的碱基变异和遗传距离的差异,探讨巴戟天药材的道地性。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 测序平 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CMA V1.1.1 软件进行分析和组装叶绿体基因组,在基因注释的基础上,比对广东、 福建、广西和海南不同产地巴戟天叶绿体基因组碱基突变情况和遗传差异情况。结果与参考基因相比,广东 巴戟天群体叶绿体基因组相同,碱基差异数和遗传距离为0;福建巴戟天群体叶绿体基因组碱基差异数为4~ 16 个,遗传距离为0.026~0.126;广西巴戟天群体和海南巴戟天群体叶绿体基因组差异主要为集中在大单拷贝 区的单碱基突变和插入缺失突变,叶绿体基因组碱基差异数为71~81 个,遗传距离为0.470~0.536。结论优 良的种质资源是形成道地药材的重要遗传因素,种质资源包含的特定基因是形成道地药材的关键,该研究从基 因水平上证明了广东巴戟天种源稳定,广东巴戟天群体叶绿体基因变异少,显示出广东为巴戟天道地产区具有 科学性。不同产地的巴戟天叶绿体基因组碱基存在突变差异,这些差异可以为巴戟天的分子标记、遗传背景、 种质资源保护及植物系统发育进化等研究奠定基础。
    17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鼻咽癌的用药规律分析
    方彩珊,綦向军,萧韵婷,莫嘉浩,廖梦颖,谢淼,周敏,陈腾宇,王顺兰,阮岩
    2021, 32(5):716-721.
    [摘要](64) [HTML](0) [PDF 1.32 M](2445)
    摘要:
    目的以数据挖掘方法对中药治疗鼻咽癌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为鼻咽癌的中医治疗以及中成药的研发 提供借鉴。方法以《肿瘤方剂大辞典》、《肿瘤良方大全》、《中国药典》、《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以及《卫生 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为数据来源,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遴选中药治疗鼻咽癌的方剂,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0 进行频数统计,以SPSS Clementine 12.0 软件中所提供的Apriori 模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用SPSS 18.0 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中药方剂292 个,共有369 味中药。用药频次居前11% 的中药有38 味(频次≥17 次),主要以清热解毒药、扶正补虚药、以毒攻毒药、温经消积药、活血化瘀药以及 宣通鼻窍药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41 个,3 味药组18 个,4 味药组18 个;聚类分析得到治疗鼻咽癌的 潜在核心基础方6 个;因子分析得到药组13 个。结论中药治疗鼻咽癌多以滋阴清热解毒、益气健脾、活血 化瘀、宣通鼻窍为治则,其核心病机为本虚邪盛。白花蛇舌草作为岭南地区颇具特色的清热解毒类中草药,在 鼻咽癌中医治疗中应用频次最高,体现其在鼻咽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18  补气通络胶囊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及对血清中MDA、T-AOC、SOD 水平的影响
    黄楚燕,杨棣华,梁宏宇
    2021, 32(5):722-726.
    [摘要](89) [HTML](0) [PDF 1.24 M](2597)
    摘要:
    目的探讨补气通络胶囊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及对血清丙二醛(MDA)、总抗氧化 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 年3 月至2020 年3 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 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 例DPN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 例。对照组给予肌肉注 射甲钴胺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补气通络胶囊治疗,疗程均为4 周。比较2 组患者治疗前 后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NSS)评分、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神经传导速 度、氧化应激指标(MDA、T-AOC 和SOD)的变化情况及补气通络胶囊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45/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0%(36/5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 照组(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TCSS 评分和NS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TCSS 评分和NS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患者治疗后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CV 和SCV 高于对照 组(P<0.05)。治疗后,2 组患者血清MDA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T-AOC 和SOD 水平较均治疗前升 高(P<0.05),且观察组降低血清MDA 水平和升高T-AOC 及SOD 水平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气通络胶囊辅助治疗DPN 患者疗效良好,可明显减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和氧化应激水平。
    19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临床研究”栏目2021 年扩大征稿
    2021, 32(5):726-726.
    [摘要](0) [HTML](0) [PDF 1.00 M](124)
    摘要:
    为更全面地反映中医药学术研究成果,打造高质量的中医药学术交流平台,优化杂志学科内容结构及满足 作者的需求,本刊拟从2021 年起加强对临床中药研究科研成果的报道。栏目论文基本要求: 1. 研究对象:中药新药(各期临床研究)、新上市后的中药制剂、医院中药制剂及已有一定研究基础的中 药汤剂等。 2. 研究类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投稿网站:www.zyxy.com.cn。本刊只接受稿件采编系统投稿,不接收纸质和Email 投稿,系统投稿不收取 审稿费。 入选核心期刊情况:本刊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CSCD) 及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编辑部· · 726 ·
    20  通腑降浊方联合常规治疗对脓毒症患者消化道症状、营养状况、胃肠动力学的影响
    施保柱,杨明华,董妍,许梅,董旭,王雷,刘源,李岩涛
    2021, 32(5):727-732.
    [摘要](48) [HTML](0) [PDF 1.24 M](2204)
    摘要:
    目的观察通腑降浊方联合常规治疗对脓毒症患者消化道症状、营养状况、胃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北省中医院2017 年4 月至2020 年4 月收治的脓毒症105 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 例)和 观察组(53 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血管活性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通腑降浊方 治疗,疗程为7 d。观察2 组患者治疗前后消化道症状改善情况[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价系统Ⅱ(APACHEⅡ) 评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营养状况[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胃肠动 力学[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胃动素(MOT)]水平、炎症反应指标[高敏C 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 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A(IgA)、IgM、IgG]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 生情况。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反流呕吐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每天排便次数多 于对照组(P<0.05);(2)2 组患者治疗3 d、7 d 后APACHEⅡ评分和SIR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且观察组对消化道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3)2 组患者治疗7 d 后血清Hb、ALB、PA 水 平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营养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4)2 组患者治疗3 d、7 d后血清GAS 水 平低于治疗前(P<0.05),SS、MOT 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对各胃动力学指标的改善效果优于对 照组(P<0.05);(5)2 组患者治疗3 d、7 d 后的血清hs-CRP、TNF-α、PCT 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 组降低hs-CRP、TNF-α、PCT 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2 组患者治疗3 d、7 d 后的血清IgA、IgM 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的血清IgA、IgM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7)2 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通腑降浊方联合常规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消化道症状、营养状况、胃肠 动力学,安全性高。
    21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曹志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
    战俊邑,张新,丁楠,高慧,严如根,赵玉洁,曹志群
    2021, 32(5):733-738.
    [摘要](51) [HTML](0) [PDF 1.36 M](2343)
    摘要:
    目的探讨曹志群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曹志群教授2016 年11 月至 2020 年1 月治疗CAG 的门诊病案,筛选、整理后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 进行药物频数及性味 归经分析,利用IBM SPSS 23.0 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收集处方 191 首,涉及中药162 味。高频药物有砂仁、半夏、炒白术、丹参、党参、黄芪、枳壳、香附等;药物功效以 补虚、理气、化湿为主;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以脾、胃经为主;因子分析共提取公 因子7 个;系统聚类分析得到新处方5 首。结论曹志群教授围绕CAG“中焦虚损”的基本病机,治疗从 脾、胃出发,以补虚祛实、虚实兼顾为治疗准则,重视补益脾胃,同时注意调节脏腑气机升降,辅以运脾化 湿、行气活血、消食化积等治法。
    22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芍苓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王俊月,何泽慧,邓浩,叶舒妍,闫玉红,姚丹霓,喻靖傑,谢秀丽,郭洁,卢传坚
    2021, 32(5):739-743.
    [摘要](71) [HTML](0) [PDF 1.23 M](2528)
    摘要:
    目的通过真实世界数据分析方法,评价芍苓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 心、回顾性、单臂、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的设计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医院病历系统数据库10 年间有关芍苓方治 疗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病例信息,患者予芍苓方内服,外用润肤剂作为基础治疗,疗程为2 个月以上。以医师 对病情整体评分(PGA)、体表受累面积(BSA)、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和瘙痒视觉模拟评估 (VAS)作为疗效指标;以不良事件(AE)的发生情况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银屑病 患者共1 374 例,其中64.4%是男性,首诊PGA 为(3.3±1.0)分,PASI 为(6.3±5.6)分,BSA 为(8.6±15.1)%,瘙 痒VAS 为(4.0±2.4)分。治疗后患者PGA、PASI、BSA、瘙痒VAS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血脂方面的医学检查未见有临床意义的变化;不良事件分析中 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芍苓方主要用于治疗中度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可有效地改善和减轻 患者的皮损症状、受累面积以及瘙痒症状,且临床用药安全性好。
    23  姜黄素药代动力学及其抗乳腺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皓玥,王晨林,王玉欣,齐学洁
    2021, 32(5):744-750.
    [摘要](91) [HTML](0) [PDF 1.52 M](2978)
    摘要:
    姜黄素是中药姜黄、郁金、莪术等姜黄属植物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癌、抗氧化、抗病毒等多种药理 活性。该文基于姜黄素具有多靶点抗乳腺癌活性,体内安全性高等特点,系统综述了姜黄素的药代动力学、抗 乳腺癌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研究开发新型给药系统,提高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和抗乳腺癌作用提供理论依 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