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32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基于抗炎和氧化应激角度研究参苓白术颗粒对脾虚湿困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作用机
    熊艳玲,钟薏文,陈雅茜,王玮玮,谢宗怡,姜丽
    2021, 32(2):149-157.
    [摘要](45) [HTML](0) [PDF 9.31 M](2375)
    摘要:
    目的研究参苓白术颗粒对脾虚湿困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抗氧 化因子和缺氧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56 只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脾虚湿困溃疡性结肠炎模型 组,单纯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参苓白术颗粒低、中、高剂量组(0.472、0.945、1.89 g·kg-1·d-1),阳性药组(柳 氮磺吡啶0.2 g·kg-1·d-1),每组8 只。以病证结合法复制脾虚湿困模型大鼠,再灌胃5%的葡聚糖硫酸钠(DSS) 复制脾虚湿困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单纯溃疡性结肠炎组模型复制期间仅灌胃5%葡聚糖硫酸钠。观察大鼠一般 情况及结肠部位损伤情况,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体质量、饮食增长率,检测大鼠血清中诱导型一氧化氮 合成酶(iNOS)、血清降钙素(PCT)、C 反应蛋白(CRP)、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 醛(MDA)、红细胞生成素(EPO)、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脾虚湿困溃疡性结 肠炎模型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PCT、CRP、EPO、HIF-1α 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P<0.01),饮食增长 率、iNOS、MPO、SOD、MDA 含量明显下降(P<0.05,P<0.01);单纯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大鼠疾病活动指 数、PCT 和CRP 含量明显上升(P<0.05,P<0.01),体质量、饮食增长率、iNOS 和MPO 含量明显下降(P< 0.05,P<0.01)。与单纯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比较,脾虚湿困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疾病活动指数、EPO 和HIF-1α 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MDA 含量明显降低(P<0.01),其它指标无统计学意义;参苓白术颗粒中 剂量组能明显降低脾虚湿困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及血清中iNOS、PCT、CRP、EPO 含量(P< 0.01),提高饮食增长率、SOD 及MPO 含量(P<0.05,P<0.01)。结论与单纯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比较,脾 虚湿困证可加重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炎症和缺氧症状。参苓白术颗粒对脾虚湿困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结肠损伤 有一定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机体的抗炎及抗氧化能力起作用。
    2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临床研究”栏目2021 年扩大征稿
    2021, 32(2):157-157.
    [摘要](51) [HTML](0) [PDF 1006.79 K](2108)
    摘要:
    为更全面地反映中医药学术研究成果,打造高质量的中医药学术交流平台,优化杂志学科内容结构及满足作者的需求,本刊 拟从2021 年起加强对临床中药研究科研成果的报道。栏目论文基本要求: 1. 研究对象:中药新药(各期临床研究)、新上市后的中药制剂、医院中药制剂及已有一定研究基础的中药汤剂等。 2. 研究类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投稿网站:www.zyxy.com.cn。本刊只接受稿件采编系统投稿,不接收纸质和Email 投稿,系统投稿不收取审稿费。 入选核心期刊情况:本刊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 及RCCSE 中国 核心学术期刊。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编辑部· 2020 年12 月
    3  高良姜不同部位胃肠解痉及镇痛作用的比较研究
    桂蓓,高振虎,贾真,李坤平,杨超燕,吴嘉华,黄娟,陈琳,陈艳芬
    2021, 32(2):158-164.
    [摘要](38) [HTML](0) [PDF 1.62 M](2261)
    摘要:
    目的比较高良姜水煎液及不同部位(黄酮、二芳基庚烷、挥发油)的胃肠解痉及镇痛作用,为探讨高良 姜调理脾胃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小肠炭末推进法观察高良姜不同部位对正常小鼠小肠运动的 影响;以冰番泻叶致小鼠脾胃虚寒泄泻模型考察其抗寒证腹泻作用;采用扭体法及甲醛致痛法考察其镇痛作 用;采用兔体外回肠试验观察其对正常肠肌收缩和氯化乙酰胆碱(Ach)、氯化钡(BaCl2)所致体外肠肌收缩及对 Ach 诱导兔回肠平滑肌内钙释放和外钙收缩的解痉作用。结果高良姜水煎液、黄酮部位、二芳基庚烷部位能 明显降低脾胃虚寒小鼠的腹泻指数(P<0.01,P<0.05);仅黄酮部位高剂量对正常小鼠小肠推进运动有明显抑 制(P<0.05);高良姜水煎液、黄酮部位、二芳基庚烷部位能不同程度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缩短甲醛致痛后 小鼠舔后足时间(P<0.01,P<0.05),其中二芳基庚烷部位作用最强;高良姜水煎液、黄酮部位、二芳基庚烷 部位能明显抑制正常情况下体外肠收缩(P<0.01,P<0.05);高良姜3 个提取物的低、中、高浓度组对Ach、 BaCl2 所引起的体外肠收缩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P<0.05),抑制率与药物终浓度呈一定量效关系;对 Ach 诱导兔回肠平滑肌内钙释放和外钙收缩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P<0.05)。结论高良姜黄酮部位和 二芳基庚烷部位为其解痉止痛治疗脾胃寒证相关疾病的主要有效部位,其中胃肠解痉作用以黄酮类较强,镇痛 作用则以二芳基庚烷部位更强。
    4  斜叶檀和杠香不同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初探
    林如意,范紫颖,于兵兵,班梦梦,张丹雁,张伟铮
    2021, 32(2):165-171.
    [摘要](79) [HTML](0) [PDF 22.13 M](2151)
    摘要:
    目的探究传统民族药斜叶檀(又称为斜叶黄檀,Dalbergia pinnata(Lour.)Prain)和杠香(又称为滇黔黄 檀,Dalbergia yunnanensis Franch)不同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探究斜叶檀及杠香的水 蒸气蒸馏挥发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挥发油、水提物及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S. aureu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粪肠球菌 (Enterococcus faecalis)、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及白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C. albicaus)的抑菌效果,并探究提取物浓度对敏感菌株抑菌活性的影响,同时进行最低抑菌 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及 Minimal Fungicidal Concentration,MFC)的测定。结果两种药物不同的提取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 且活性强弱与提取物浓度成正相关。二者水提物对两种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明显,对粪肠球菌抑制效果稍逊;斜 叶檀水蒸馏挥发油对白念珠菌抑制效果极强,抑菌圈直径大于30 mm。斜叶檀水蒸馏挥发油对白念珠菌的MIC 和MFC 均为220 μg·mL-1;水提物对两种葡萄球菌的MIC 及MBC 均为625 μg·mL-1。杠香水提物对两种葡萄球 菌的抑菌作用均优于其水蒸馏挥发油。结论斜叶檀、杠香的水蒸馏挥发油及水提物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拥有 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5  复方苁蓉益智胶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王旭,姚璇,马素亚,时晶
    2021, 32(2):172-181.
    [摘要](81) [HTML](0) [PDF 8.94 M](3041)
    摘要: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复方苁蓉益智胶囊(CCYC)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潜在作用机制。 方法利用TCMSP、BATMAN-TCM 数据库、TCMID 数据库、化学专业数据库查找复方苁蓉益智胶囊中5 味 中药的化学成分并进行活性成分筛选;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 数据库获取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搜索 GeneCards 数据库、OMIM 数据库、TTD 数据库结合文献查找获取阿尔茨海默病的疾病靶点。取活性成分靶点 和阿尔茨海默病疾病靶点的交集,得到复方苁蓉益智胶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在靶点。利用String 数据库构 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采用Metascape 平台进行靶点GO 富集分析和KEGG 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 3.7.1 软件构建“单味药-关键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进行分析。结果肉苁蓉含有最多的关键成分,荷叶有 最多的潜在靶点。APP、MAPK1、MAPK3、ESR2、ESR1、EGFR、DRD2、ACHE 可能是复方苁蓉益智胶囊治 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靶点,涉及的主要通路和过程主要包括神经递质受体活性、神经递质水平调控、多巴胺 能突触、胆碱能突触等。结论肉苁蓉和荷叶在复方苁蓉益智胶囊复方中占主要地位,复方苁蓉益智胶囊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可能是减少Aβ 的产生及tau 蛋白形成、调节雌激素受体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调控多巴 胺能及胆碱能系统。
    6  基于转录组学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中益气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机制
    谢铱子,纪树亮,庄轰发,吴鹏,詹少锋,黄佳佳,黄慧婷,杨柳柳,刘小虹
    2021, 32(2):182-190.
    [摘要](73) [HTML](0) [PDF 9.79 M](3213)
    摘要:
    目的探索补中益气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分子机 制。方法在TCMSP 中获取补中益气丸活性成分及靶点;以GEO 数据库为主,OMIM 数据库为辅获取疾病靶 点,使用R 软件映射出药物-疾病共同靶点。通过Cytoscape 3.7.2 绘制药物-成分-共同靶点-疾病网络图,以 及基于共同靶点的PPI 网络拓扑分析图。使用R 软件对共同靶点进行GO 功能富集分析、KEGG 通路富集分 析,并利用KEGG 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构建通路-靶点网络图。最后对活性成分及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 结果共获得163 个补中益气丸活性成分及225 个可用于后续分析的靶点,1 313 个COPD 靶点,映射得出药 物-疾病共同靶点20 个。分析得出补中益气丸治疗COPD 主要有槲皮素、山柰酚、豆甾醇等活性成分;涉及 δ-阿片受体1(OPRD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窖蛋白1 (CAV1)、热休克蛋白B1(HSPB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CASP8)等作用靶点。GO 分析提示主要与氧化 应激反应相关;KEGG 分析提示主要与肿瘤坏死因子、Toll 样受体、低氧诱导因子-1、叉头盒O、Janus 激酶- 转录激活因子等信号通路有关。最后,分子对接结果证实了活性成分与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补 中益气丸治疗COPD 的分子机制可能是以抗炎与抗氧化应激为核心,兼顾调节免疫、低氧耐受、气道黏液高分 泌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多方面。
    7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蛋白模块探讨培土清心颗粒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
    秦爽,莫秀梅,陈达灿
    2021, 32(2):191-199.
    [摘要](142) [HTML](0) [PDF 9.30 M](2395)
    摘要: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蛋白模块方法探讨培土清心颗粒治疗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作用 机制。方法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和BATMAN-TCM 数据库获取培土清心颗粒化学 成分及其对应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DisGeNET 数据库筛选特应性皮炎疾病靶点。使用String 数据库 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Cytoscape 软件绘制培土清心颗粒潜在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使用 Network Analyzer 工具对网络进行拓扑属性分析;以插件ClusterMaker 对靶点进行模块化分解,并使用 DAVID 数据库进行基因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得到培土清心颗粒治疗特应性皮炎活性成分 185 个,靶点125 个,重要活性成分包括檞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汉黄芩素等;重要靶点包括PTGS2、 CXCL8、IL-10、CCL2 等;PPI 网络模块化分析结果显示,125 个靶点主要分为3 个模块,KEGG 通路富集方 面,模块一内靶点KEGG 通路主要与特应性皮炎免疫系统、炎症反应相关;模块二内靶点KEGG 通路主要与 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相关;模块三内靶点KEGG 通路与代谢密切相关。结论培土清心颗粒可能通过抗 炎、调节免疫、调控细胞凋亡以及调节氨基酸代谢以达到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目的。
    8  去氢木香内酯诱导乳腺癌SK-BR-3 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马强,陈洁,熊书,李国利,罗娇,杨贞妮,孙厚良,邓雪松,苗加伟
    2021, 32(2):200-207.
    [摘要](38) [HTML](0) [PDF 5.45 M](2225)
    摘要:
    目的观察去氢木香内酯(Dehydrocostuslactone,Dehy)对乳腺癌SK-BR-3 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 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乳腺癌SK-BR-3 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Dehy(5、10、20、30、40、50、 60、80、100 μmol·L-1)作用24、48、72 h,采用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将SK-BR-3 细胞分为空白 对照组(0 μmol·L-1)和Dehy 10、20、30 μmol·L-1 浓度组,干预48 h 后,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乳腺癌SK-BR-3 细胞的形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Annexin V-FITC/PI 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Hoechst 33258 荧光 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 法检测Bcl-2、Bax、Caspase-3 和Cleaved Caspase-3 蛋白的 表达。结果Dehy 干预SK-BR-3 细胞24、48、72 h 后的IC50 值分别为24.84、19.39、11.45 μmol·L-1,且呈 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Dehy 10、20、30 μmol·L-1 浓度组的SK-BR-3 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细胞结构松散、轮廓消失、变圆,贴壁不良;Dehy 10、20、30 μmol·L-1 浓度组的G2/M 期细胞比例及细胞凋 亡率均显著升高(P < 0.05,P < 0.01),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Dehy 10、20、30 μmol·L-1 浓度组的SK-BR-3 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核浓染、固缩及碎裂等凋亡现象,且细胞核致密浓染的比例显著升高(P < 0.05,P < 0.01);Dehy 10、20、30 μmol·L-1 浓度组的Bax、Caspase-3 和Cleaved Caspase-3 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 < 0.05,P < 0.01),Bcl-2 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 < 0.05,P < 0.01),Bax/Bcl-2 比值明显升高(P < 0.05,P < 0.01)。结论Dehy 能够抑制乳腺癌SK-BR-3 细胞的增殖及诱导其凋亡,可能与其调控Bax/Bcl-2/Caspase-3 凋亡信号通路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抗凋亡能力有关。
    9  罗布麻叶总黄酮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脂作用研究
    许泽恭,白荣钰,严雪梅,李瑜,周园,章娟,张蕾
    2021, 32(2):208-213.
    [摘要](46) [HTML](0) [PDF 7.37 M](2260)
    摘要:
    目的观察罗布麻叶总黄酮(TFA)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脂作用。方法将SD 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 型组、辛伐他汀组(5 mg·kg-1)及TFA 低、中、高剂量组(26、52、104 mg·kg-1),每组8 只。以高脂饲料喂养 4 周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大鼠在造模同时予以相应药物连续灌胃给药,每天1 次,给药体积为10 mL·kg-1, 对照组和模型组予以等量0.5% CMC-Na 溶液。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血清 和肝组织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一氧化氮(NO)水平,计算血脂综合指数(LDL-C/HDL-C)及动脉硬化指数(AI);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采用ELISA 法检测血清血管紧张素-II(Ang-II)、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VCAM-1)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肝组织脂肪变性明显,血清和肝脏的TC、TG、LDL-C 水平显著升高(P<0.01),HDL-C、NO 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LDL-C/HDL-C、AI 指数明显升高 (P<0.01),血清Ang-II、VCAM-1 及MDA 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血清SOD 活性明显降低(P<0.01)。 与模型组比较,TFA 各剂量组大鼠的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明显降低,TFA 高剂量组大鼠血清和肝脏组织的TC、 TG、LDL-C 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HDL-C、NO 水平显著升高(P<0.01),LDL-C/HDL-C 及AI 指数明显下降(P<0.01),血清Ang-II、VCAM-1 及MDA 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血清SOD 活性 明显升高(P<0.01)。结论罗布麻叶总黄酮对高脂血症大鼠有明显的降血脂和降肝脂作用,能减轻高血脂导 致的血管内皮损伤和改善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实现对血脂代谢的调节。
    10  秦皮甲素对高糖诱导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纤维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包昀,林双峰,邓波,刘彬,刘少军,黎佼,庄佳纯,李雨卓,刘慰华
    2021, 32(2):214-218.
    [摘要](55) [HTML](0) [PDF 1.87 M](2293)
    摘要:
    目的探讨秦皮甲素对高糖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HBZY-1)增殖及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的影 响。方法采用CCK-8 法检测不同浓度秦皮甲素(10、30、90 μmol·L-1)对正常培养条件(含糖5.6 mmol·L-1)和 高糖培养条件(含糖25 mmol·L-1)下的HBZY-1 细胞增殖的影响;以PI3K 抑制剂Wortmannin(1 μmol·L-1)干预为 对照,采用Western Blot 法检测秦皮甲素对高糖培养条件下HBZY-1 细胞FN 蛋白表达及PI3K/Akt 蛋白磷酸化 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在正常培养条件下,与正常组比较,秦皮甲素给药组(10、30、90μmol·L-1)的HBZY-1 细胞增殖均无明显变化(P>0.05)。在高糖培养条件下,与正常组比较,高糖组的细胞活力明显增加(P< 0.05),HBZY-1 细胞FN 蛋白表达和PI3K/Akt 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高糖组比较,90 μmol·L-1 秦皮 甲素给药组的HBZY-1 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5),FN 蛋白表达和PI3K/Akt 磷酸化水平亦显著下调(P<0.05)。 结论秦皮甲素能够抑制高糖诱导的HBZY-1 细胞增殖,下调FN 蛋白表达,可能与其抑制PI3K/Akt 信号通 路激活密切相关。
    11  栝楼不同部位对卷烟烟气总粒相物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增殖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欧阳璐斯,夏婷,陶红,黄菲,潘晓薇,邢学锋,胡艳楠,巫园园
    2021, 32(2):219-225.
    [摘要](64) [HTML](0) [PDF 1.53 M](2196)
    摘要:
    目的研究栝楼不同部位(瓜蒌皮、瓜蒌子、天花粉)对卷烟烟气总粒相物(Total particulate matter, TPM)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增殖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 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TPM 诱导BEAS-2B 建立细胞损伤模型。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 (10 μg·mL-1 TPM)、红霉素组(阳性对照,10 μg·mL-1 TPM+5 μg·mL-1 红霉素)及瓜蒌皮、瓜蒌子、天花粉不同 浓度给药组[10 μg·mL-1 TPM+400、800、1 200 ng·mL-1 瓜蒌皮/瓜蒌子/天花粉(正丁醇提取物)]。药物作用24 h 后,采用MTT 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法检测细胞IL-6、IL-8、TNF-α mRNA 的表达; 采用ELISA 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6、IL-8 和TNF-α 的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BEAS-2B 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1),细胞上清液中IL-6、IL-8 和TNF-α 含量明显升高(P<0.01),细胞IL-6、 IL-8、TNF-α mRNA 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不同浓度组的瓜蒌皮、瓜蒌子、天花粉均可以 促进BEAS-2B 细胞的增殖(P<0.05,P<0.01);400、800、1 200 ng·mL-1 瓜蒌皮组的细胞上清液中的IL-6、 TNF-α 含量及mRNA 表达明显下调(P<0.01),800、1 200 ng·mL-1 瓜蒌皮组的细胞上清液中的IL-8 含量及 mRNA 表达明显下调(P<0.01);400、800、1 200 ng·mL-1 瓜蒌子组的细胞上清液中的IL-8、TNF-α 含量及 mRNA 表达明显下调(P<0.01);400、800、1 200 ng·mL-1 天花粉组的细胞上清液中的IL-6、TNF-α 含量及 mRNA 表达明显下调(P<0.05,P<0.01)。结论栝楼不同部位(瓜蒌皮、瓜蒌子和天花粉)正丁醇提取物可能 通过促进BEAS-2B 细胞增殖,抑制TNF-α、IL-6、IL-8 等炎症因子表达,从而发挥其抗炎作用。
    12  橘皮汤降逆止呕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马颖,陈琛,郑雅,刘志强,易增兴,王博龙
    2021, 32(2):226-233.
    [摘要](64) [HTML](0) [PDF 14.27 M](2185)
    摘要: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橘皮汤治疗呕吐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 数据库、DTPS 靶点预测系 统,以及Genecard、DisGeNET、TTD 疾病数据库,筛选橘皮汤治疗呕吐的活性成分及其靶点,并借助 Cytoscape 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应用STRING 平台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BioGPS 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组织器官定位分析;利用DAVID 平台和Omicshare 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GO 富集分析 和KEGG 富集分析。结果共获得橙皮素、川陈皮素、柠檬烯、辛弗林、6-姜酚、姜烯、姜酮等24 个橘皮汤 活性成分,以及5-羟色胺受体、胆碱能受体、组胺受体、多巴胺受体、GABA 受体等158 个止呕靶点;涉及 神经元的组成、神经元投射、原生质膜的组成、突触膜、突触膜固有成分、突触后膜固有成分等生物过程及细 胞组成;主要调控多巴胺能神经突触、5-羟色胺能神经突触、胆碱能突触、GABA 能神经突触等信号通路。 结论橘皮汤能够多成分、多靶点、多器官、多通路降逆止呕,从对症和对因两个方面协同作用。
    13  丹蒌片对Aβ1-40 致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高爱社,杨洒,张振强,宋军营,张鹏飞,史占江
    2021, 32(2):234-239.
    [摘要](32) [HTML](0) [PDF 1.80 M](2279)
    摘要:
    目的研究丹蒌片对β 淀粉样蛋白1-40(Aβ1-40)诱导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1)将大耳白兔BMEC 培养在含10%胎牛血清和1%青霉素/链霉素的完全培养基中,用Aβ1-40 建立 BMEC 损伤模型。实验分正常组(C)、模型组(M)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中和抗体组 (RAGE-Ab),24 h 后使用Western Blot 法检测各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β (MIP-1β)、趋化因子受体-5(CCR5)的表达。(2)用丹蒌片制备含药血清,实验分为正常组(10%空白血清培 养)、模型组、低浓度用药组(10%丹蒌片低浓度含药血清+Aβ1-40)、高浓度用药组(10%丹蒌片高浓度含药血 清+Aβ1-40),24 h 后用Western Blot 法测定各组细胞上述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 RAGE、VCAM-1、MIP-1β、CCR5 表达显著增加(P<0.01),RAGE-Ab 组各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01);(2)与空白血清组相比,模型组RAGE、VCAM-1、MIP-1β、CCR5 表达增加(P<0.001),与模型组相 比,丹蒌片含药血清组各因子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丹蒌片含药血清具有保护Aβ1-40 诱导的BMEC 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β 和RAGE 诱发的BMEC 趋化反应有关。
    14  黄芪多糖、黄芪甲苷对大黄酸肠吸收的影响
    程欢,米雅慧,刘明平,于洋,黎同明
    2021, 32(2):240-244.
    [摘要](75) [HTML](0) [PDF 1.33 M](2299)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大黄酸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以及黄芪多糖、黄芪甲苷分别对大黄酸肠吸收的 影响。方法建立检测大鼠肠道灌流液中大黄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 通过测定肠灌流液中大黄酸的浓度,计算大黄酸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率(Peff),以研究其低、中、高 (27.2,47.6,68.0 μg·mL-1)3 个浓度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并观察黄芪多糖、黄芪甲苷对大黄酸肠吸收 的影响。结果大黄酸的测定方法专属性、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基质效应、绝对回收率 均符合相关规定。大黄酸在27.2~68.0 μg·mL-1 质量浓度范围内,空肠、回肠中Ka、Peff 值显著高于十二指肠和 结肠。与黄芪多糖配伍后,大黄酸在空肠中Ka 值减小(P < 0.05);与黄芪甲苷配伍后,大黄酸在十二指肠中的 Ka、Peff 值增大(P < 0.05),在回肠中的Peff 值增大(P < 0.05)。结论大黄酸在空肠和回肠中的吸收效果优于 十二指肠和结肠,黄芪多糖可抑制大黄酸在空肠中的吸收,黄芪甲苷可显著促进大黄酸在十二指肠、回肠中 的吸收。
    15  葛根芩连汤干预2 型糖尿病前期大鼠的代谢机制研究
    周子妍,曾国威,盛译萱,姚亮亮,徐国良,张启云,李冰涛,姜丽,曾治君
    2021, 32(2):245-251.
    [摘要](39) [HTML](0) [PDF 2.09 M](2351)
    摘要:
    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对高脂诱导的2 型糖尿病大鼠预防作用的代谢机制。方法将SD 大鼠随机分为 正常组(8 只)和高脂造模组(40 只),分别使用基础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12 周。高脂造模组大鼠产生胰岛素抵 抗(IR)后,将高脂造模组大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及葛根芩连汤低、中、高剂量组(1.65、4.96、14.86 g·kg-1), 每组8 只。模型组及不同剂量给药组继续给予高脂饲料喂养,给药组给予不同剂量的葛根芩连汤进行干预,灌 胃给药,给药体积为10 mL·kg-1,每天1 次,连续16 周。检测大鼠空腹血糖值及空腹胰岛素含量,计算IR 指 数;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HPLC/Q-TOF-MS)结合多元分析方法,分析大鼠血清中 的内源性代谢物及其变化差异,寻找葛根芩连汤干预IR 大鼠及预防2 型糖尿病的潜在生物标记物。结果高 脂饲料喂养12 周后,与正常组比较,造模组大鼠的IR 指数明显升高(P<0.05),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 给药16 周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IR 指数及血糖值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 较,葛根芩连汤低、中剂量组大鼠的IR 指数显著降低(P<0.01),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的IR 指数无明显变化 (P>0.05);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的空腹血糖值明显降低(P<0.05),而葛根芩连汤中、高剂量组的空腹血糖值 无明显变化(P>0.05)。大鼠血清代谢组分析鉴定共得到4 种潜在代谢标志物,分别是Hippuric acid(马尿 酸)、12-Ketodeoxycholic acid(12-去氧胆酸)、3-Oxo-4,6-choladienoic acid和LysoPC[20∶4(5Z,8Z,11Z,14Z)] (溶血磷脂酰胆碱,LPC)。结论葛根芩连汤可以降低IR 大鼠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同时可预防血糖升高,其 机制可能与调节胆汁酸代谢、磷脂代谢以及肠道菌群代谢有关。
    16  厚朴温中汤化学成分快速分析
    胥爱丽,肖观林,毕晓黎,江洁怡,陈昭,张靖年
    2021, 32(2):252-258.
    [摘要](74) [HTML](0) [PDF 1.52 M](2284)
    摘要:
    目的建立厚朴温中汤中化学成分的快速鉴定分析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串联质 谱联用(UPLC-Q-TOF-MS/MS)技术,Waters Cortecs UPLC T3 色谱柱(150 mm ×2.1 mm,1.6 μm),以乙腈 -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2 mL·min-1,柱温:40 ℃。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 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通过分析各成分的精确质荷比和二级碎片离子信息,并结合质谱数据库信息、对照品 的保留时间和文献报道,对其碎片离子的裂解规律进行匹配,实现厚朴温中汤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快速鉴定,并 明确成分的药材归属。结果共鉴定出制剂中的51 个化学成分,其中黄酮类化合物31 个,生物碱类5 个,苯 丙素类4 个,有机酸类3 个,三萜类、酚类、倍半萜内酯及柠檬苦素类各2 个,并将各化合物归属到了各中药 中。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地鉴定了厚朴温中汤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制剂的质量控制及物质基础研究奠定 了基础。
    17  虎乳灵芝栽培品和野生品的脂溶性成分分析
    李翁坤,李甲,吴冰敏,林颖,康华生,刘利,张桂芳
    2021, 32(2):259-262.
    [摘要](54) [HTML](0) [PDF 1.18 M](2239)
    摘要:
    目的比较虎乳灵芝栽培品和野生品脂溶性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回流提取法提取虎乳灵芝野生 品和栽培品(包括大米和木屑培养)菌核的脂溶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栽培品和野生品 的化学成分,并计算各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虎乳灵芝大米、木屑栽培品及野生品分别鉴定出 11 种、10 种、14 种化合物。主要为烃类化合物,三者共有成分为2,4-二叔丁基苯酚、二十五烷和三十一烷 等,并且二十五烷和三十一烷在大米栽培品、木屑栽培品和野生品中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15.85%、17.36%、 16.43%和12.01%、11.58%、19.29%。三者成分差异表现为:大米栽培品含有麦角甾醇、二十九烷;木屑栽培 品含有二十二烷、二十三烷、二十四烷;野生品还含有二十四烷、芥酸酰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亚油酸乙 酯。结论栽培品和野生品的脂溶性成分中含有2,4-二叔丁基苯酚、二十五烷和三十一烷等相同的化学成 分,但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可为虎乳灵芝栽培品的质量评价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8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丹膝颗粒中8 种成分的含量
    何艳,胡小祥,陈新明,罗蔚苗
    2021, 32(2):263-267.
    [摘要](67) [HTML](0) [PDF 1.42 M](2139)
    摘要: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丹膝颗粒中天麻素、栀子苷、丹酚酸B、淫羊藿苷、橙黄 决明素、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 的含量。方法以70%甲醇提取供试样品; 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 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 1.0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为220、238、280 nm。结果天麻素、栀子苷、丹酚酸B、淫羊藿苷、 橙黄决明素、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 质量浓度分别在2.105~21.05 μg·mL-1(r=0.999 4)、10.54~ 105.4 μg·mL-1(r=0.999 3)、23.52~235.2 μg·mL-1(r=0.999 8)、3.409~34.09 μg·mL-1(r=0.999 7)、0.683 4~ 6.834 μg·mL-1(r=0.999 9)、1.013~10.13 μg·mL-1(r=0.999 7)、1.394~13.94 μg·mL-1(r=0.999 8)和1.491~ 14.91 μg·mL-1(r=0.999 8)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8.56%(RSD=2.74%)、 98.99%(RSD=1.16%)、100.34%(RSD=2.09%)、97.86%(RSD=1.41%)、94.66%(RSD=2.05%)、99.49%(RSD= 2.61%)、95.89%(RSD=1.24%)和101.07%(RSD=2.97%)。结论该方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为丹膝颗粒的 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19  益气活血通脉方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李朋,廖荣臻,罗天,胡飞,杨冰璇,李钊
    2021, 32(2):268-273.
    [摘要](39) [HTML](0) [PDF 1.33 M](2200)
    摘要: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脉方预防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方法将90 例 TKA 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利伐沙班组,每组45 例。2 组患者均行TKA 治疗,术后均进行抗凝干预。中 药组于术后第1 天给予益气活血通脉方口服治疗,利伐沙班组则给予利伐沙班口服治疗,疗程为14 d。观察 2 组患者术后下肢DVT 发生情况及术后24 h 引流量、皮下瘀斑、皮下浅表感染的发生情况,评价2 组患者手 术前后的运动范围和中医证候积分情况,比较2 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7、14 d 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关节疼痛 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14 d 后,中药组和利伐沙班组的下肢DVT 发生率分别为 15.55%(7/45)和20.00%(9/45),以中药组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药组术 后24 h 引流量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P<0.05);中药组术后皮下瘀斑、皮下浅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67% (3/45)和4.44%(2/45),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的22.22%(10/45)和20.00%(9/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术后14 d,2 组患者的运动范围均有所提高,中医证候积分均有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中药组术后14 d 与利伐沙班组比较,运动范围明显提高,中医证候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P<0.01)。(4)术后2 d,2 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关节疼痛VAS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 术后7 d 和14 d,2 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关节疼痛VAS 评分均逐渐下降,与术后2 d 比较,差异均有统 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后各观察时点,中药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关节疼痛VAS 评分均 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 术后早期口服益气活血通脉方预防DVT 发生的 临床效果与利伐沙班相当,可明显减少患者双下肢皮下瘀斑、皮下浅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运动范围,缓解临 床症状,减轻痛感,更利于促进患者TKA 后的康复。
    20  健脾益肺膏方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两虚、卫表不固证的临床疗效分析
    刘华
    2021, 32(2):274-276.
    [摘要](74) [HTML](0) [PDF 1.18 M](2332)
    摘要:
    目的观察健脾益肺膏方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肺脾两虚、卫表不固证的临床疗效,探析其 运用于小儿RRTI 预后的可行性。方法将84 例RRTI 肺脾两虚、卫表不固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2 例。治疗组患儿给予健脾益肺膏方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脾氨肽口服冻干粉口服治疗,疗程为3 个 月。观察2 组患儿治疗前后血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 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 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 性。结果(1)治疗3 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4%(40/42),对照组为76.19%(32/42);治疗组疗效明显 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 组患儿的血中IgG、IgA 和IgM 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 提高(P<0.05),且治疗组对患儿血中IgG、IgA 和IgM 水平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8%(1/42),对照组为7.14%(3/4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结论健脾益肺膏方治疗小儿RRTI 肺脾两虚、卫表不固证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 状,提高患儿免疫功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用于小儿RRTI 的临床预后治疗。
    21  灯盏花制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网状Meta 分析
    廖映迪,倪小佳,葛龙,刘博,林嘉辉,张昌林,蔡业峰
    2021, 32(2):277-286.
    [摘要](49) [HTML](0) [PDF 1.55 M](2359)
    摘要:
    :目的采用网状Meta 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灯盏花制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 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全文数据库(Wanfang),以及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查找与灯盏花制剂相关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 年2 月,对合格系统评价中包 含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筛选、数据提取及偏倚风险评价,并采用Stata 13.0 软件进行网状Meta 分析。 结果共纳入74 项RCT,包括8 803 名患者,涉及12 种干预措施。网状Meta 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急性脑 梗死的总有效率方面,当疗程小于15 d 时,不同的灯盏花制剂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疗程大于20 d 时,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疗效优于灯盏细辛注射液[RR=1.16,95% CI(1.02,1.33),P<0.05],其余不同的灯 盏花制剂之间互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累积排序曲线下面积(SUCRA)由高到低排序为灯盏花素注射 液、灯盏生脉胶囊、灯盏细辛注射液。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灯盏生脉胶囊组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 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变化值大于灯盏细辛注射液组[MD=1.95,95% CI(0.31,1.60),P<0.05],其余不同的 灯盏花制剂之间互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UCRA 由高到低排序为灯盏生脉胶囊、灯盏花素注射液、 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生脉胶囊的不良事件较其他灯盏花制剂少。结论灯盏花制剂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 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率及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而不同制剂的优势与疗程长短、结局指标差异有关。综合平衡疗 效与安全性,灯盏生脉胶囊对于急性脑梗死的优势最为明显。
    22  参麦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 分析
    郑超楠,卫靖靖,王永霞,李彬,于瑞,于丽,朱明军
    2021, 32(2):287-294.
    [摘要](71) [HTML](0) [PDF 2.12 M](2237)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参麦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 (CNKI)、维普中文期刊(VIP)、万方全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 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等7 个数据库建库起至2020 年7 月有关参麦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 的随机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采用GRADE profiler 3.2 和RevMan 5.3 软件 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分级和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19 项研究,患者1 469 例,其中治疗组743 例,对 照组726 例。Meta 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能够提高患者心功能疗效[RR=1.23,95% CI(1.16,1.30),P< 0.000 01]、心输出量[MD=0.65,95% CI(0.20,1.10),P=0.005]、动脉氧分压[MD=8.72,95% CI(8.32,9.13), P<0.000 01],降低二氧化碳分压[MD=-8.86,95% CI(-10.32,-7.41),P<0.000 01]、红细胞比积[MD= -0.03,95% CI(-0.06,-0.01),P<0.000 01],各项结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参麦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肺源性 心脏病无明显不良反应,各项结局指标的GRADE 分级为低、中级。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西药能提高肺源性 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无严重不良反应。但由于文献质量不高,结论仍需更多设计严谨、实施规范的多中心、大 样本的研究来支持。
    23  内质网应激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元凋亡与自噬的调控及中医药的干预
    刘芳,朱炎贞,赵冯岩,袁娉,杨浩澜,陈乃宏
    2021, 32(2):295-300.
    [摘要](55) [HTML](0) [PDF 2.87 M](2540)
    摘要:
    内质网作为细胞内的一种膜质细胞器,通过参与分泌蛋白和跨膜蛋白的合成、折叠、成熟和翻译后修饰 以维持细胞内稳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当内质网环境受到干扰后蛋白质将发生折叠或错误折叠,此 时内质网应激被激活,可对神经元的凋亡与自噬进行调控,在缺血性脑卒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内质网 应激的信号通路入手,探讨内质网应激与神经元凋亡和自噬的关系,介绍中医药通过内质网应激途径调控缺血 性脑卒中神经元凋亡与自噬的研究概况,为研究中医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现代医学的理论支 持和作用靶点。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