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35卷第10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茯苓泽泻汤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湿证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试验
    林少琴,王成澄,徐清,谭菲,杨志敏,陈欣燕
    2024, 35(10):1453-1461.
    [摘要](10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评价茯苓泽泻汤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湿证代谢综合征(MetS)人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将40例湿证MetS患者按1∶1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予茯苓泽泻汤口服,对照组予安慰剂口服,每次 150 mL,1日2次;两组均同时配合健康生活方式宣教(健康饮食模式及运动方式),干预周期为1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价中医湿证量表评分,以及MetS诊断相关指标: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其他代谢指标:身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尿酸(UA) ;炎症相关指标: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 共有33例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17例,对照组16例。与基线期比较,试验组的FBG、BMI、LDL-C水平及湿证量表评分在干预第8、16周时均明显下降 (P<0.05),WC 水平在干预第8周时明显下降(P<0.05),CRP 水平在干预第16周时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的SBP、IL-6水平在干预第8、16周时明显下降(P<0.05),WC、DBP、HOMA-IR水平在干预第8周时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组间所有结局指标在干预第8、16周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过程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初步表明茯苓泽泻汤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湿证 MetS 人群代谢及炎症相关指标具有积极调控作用,有助于改善湿证水平,可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2  岭南地区心脑血管疾病与 2 型糖尿病共病人群队列的回顾性特征 分析
    陈延佳,姜顾礼,陈玥,黄鲁,李海琴,蔡坚雄,翁衡,刘娜,郭建文
    2024, 35(10):1462-1469.
    [摘要](2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分析岭南地区心脑血管疾病、2 型糖尿病共病人群队列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其发生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 2022 年 5 月至 2023 年 12 月在广州市第十一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资料主要涉及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定义 2022 年为基线,统计分析该人群心脑血管疾病与 2 型糖尿病共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同时分析共病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共病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结果 最终纳入 26 498 例受试者,其中心脑血管病与 2 型糖尿病共病患者 359 例 (共病组) ,占比为 1.4%;男性 290 人,占比 80.8%,远高于女性;平均年龄为 (61.6 ± 9.5) 岁,显著高于非共病组。共病组病例主要集中于 45 ~ 75 岁年龄段,且未见 35 岁以下人群;其中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与 2 型糖尿病共病 293 例,占比 (81.6%) 远高于其他类型。共病组在性别、年龄、年龄分布、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 、吸烟、饮酒、婚姻状况、运动锻炼、湿证与否方面与非共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约 1.0% 基线人群由非共病或仅有单一疾病转化为共病,其中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与 2 型糖尿病的新发共病患者比例最高(68.9%)。BMI 超重或肥胖、吸烟、腰围过大、湿证和缺乏运动锻炼构成心脑血管疾病与 2 型糖尿病共病的风险影响因素。共病组中共有 264 例完成了《中医体质量表》评估,其中平和质人群占比最高(31.1%) ,其次为湿热质 (18.2%) 、阳虚质 (13.3%) 和痰湿质 (11.7%) 。结论 岭南地区心脑血管疾病与 2 型糖尿病共病的患病率较高,可能与湿性体质、BMI超重或肥胖、腰围过大、吸烟、湿证、缺乏运动锻炼等因素相关。
    3  脾虚湿阻型银屑病病证结合小鼠模型的系统评价研究
    刘凡露,苏浩杰,周攀宇,张雅婷,汪晴,孙玥,岳洪宇,吴晶晶,危建安,韩凌
    2024, 35(10):1470-1482.
    [摘要](2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构建脾虚湿阻型银屑病小鼠模型,并从多维度、多方向评价该模型,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脾虚湿阻型银屑提供研究支持。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喂养建立脾虚湿阻证小鼠模型,外涂咪喹莫特乳膏建立银屑病小鼠模型,并二者结合构建病证结合小鼠模型。比较体质量、进食量和饮水量,评价脾虚湿阻证候指征。比较皮损面积、PASI 评分、经皮水分丢失值、HE 染色下皮肤病理学改变评价银屑病严重程度。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类细胞表达情况,评价炎症程度。观察脂肪指数、肝脏 HE 染色下肝脏病理学变化、RT-qPCR 法检测肝脏和附睾脂肪的相关因子 mRNA 表达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皮肤 ABCA1 蛋白表达水平,评价脂代谢紊乱情况。结果 与寻常型银屑病组小鼠比较,脾虚湿阻型银屑病组小鼠体质量升高 (P<0.001) ,进食量下降 (P<0.005) ,出现毛发油腻,精神萎靡等脾虚湿阻证候指征;经皮水分丢失值升高 (P<0.001) ,PASI 评分增加 (P<0.001) ,皮肤 HE 染色病理结果提示表皮棘层肥厚、杵状增生等银屑病样表现;CD11bhighLy6G+中性粒细胞、CD11binLy6Chigh单核细胞、CD11binCD11chigh经典树突细胞、F4/80-CD11c+树突状细胞表达上升 (P<0.001) ;肝脏HE 染色病理结果提示细胞空泡样变性,且皮下白色脂肪指数和附睾脂肪指数上升 (P<0.005) ;肝脏 FABP4、CD36 mRNA 水平升高(P<0.005,P<0.001);附睾脂肪 ABCA1 和 PPARγ mRNA 水平下降(P<0.05,P<0.01) ,皮肤 ABCA1 蛋白水平升高 (P>0.05) 。结论 脾虚湿阻型银屑病小鼠模型可作为可靠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脾虚湿阻型银屑病提供参考。
    4  动脉粥样硬化痰湿证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孙海洋,任芷萱,赵稳,程骁,李岩,孙景波
    2024, 35(10):1483-1491.
    [摘要](3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 是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脑卒中等高致死率疾病的重要病理特征。痰湿因素被认为是 AS 缠绵难愈,且诱导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病机,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痰湿证 AS 动物模型及客观评价体系是现代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 AS 痰湿证的中西医科学内涵进行梳理,全面地总结实验动物模型构建及评价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模型的构建因素、评价指标等进行探讨,以期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 AS 痰湿证动物模型。
    5  湿证缺血性中风小鼠模型的建立
    李昆宏,武爽,杨嘉葳,王宇,王亚琼,邓敏贞,黄燕,孙景波,黎创,李岩,程骁
    2024, 35(10):1492-1497.
    [摘要](2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建立湿证小鼠模型 (单模) 并观察、评价其湿证特征,在湿证小鼠模型基础上合并构建缺血性中风模型 (双模) ,并观察湿邪对中风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 C57BL/6 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湿证组 (包括湿证假手术组、湿证缺血性中风组,每组 10 只) 、非湿证组 (包括非湿证假手术组、非湿证缺血性中风组,每组 10 只) 。湿证组给予高脂饲料饲养,非湿证组给予普通饲料饲养,连续饲养 12 周。复制湿证小鼠模型后,采用大脑中动脉短暂阻塞/再灌注 (tMCAO/R) 术复制缺血性中风小鼠模型。湿证小鼠模型评价指标:体质量、形态、神态、活动状态、体表特征等一般形态,以及主动脉组织病理学观察 (油红 O 染色、Masson 三色染色) 、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 (HE 染色、油红 O 染色) 、舌组织电镜观察 (扫描电镜、透射电镜) 、血脂[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TG) ]水平、肝脏系数。缺血性中风小鼠模型评价指标: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比。结果 与非湿证组比较,湿证组小鼠体型肥胖,毛发色泽差,毛发稀疏,倦怠懒动,精神萎糜,纳呆嗜睡,体质量显著升高(P<0.001) ;主动脉管腔变窄、内膜明显增厚,脂质斑块沉积增多,内含泡沫细胞;肝细胞出现大量红色脂滴,脂质浸润明显,弥漫性脂肪变性;舌组织黏膜层角化增加,角质层较厚,脂褐素、舌体表面细菌较多;血清 TG、TC 水平显著升高 (P<0.01) ;肝脏系数显著降低 (P<0.001) 。与非湿证假手术组比较,湿证缺血性中风组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及脑梗死体积比显著升高 (P<0.001) 。结论 高脂喂养12周联合tMCAO/R术成功建立湿证缺血性中风小鼠模型,且湿证中风模型小鼠在神经功能评分及脑梗死体积方面均较非湿证中风组更加严重。
    6  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的 CiteSpace 知识图谱分析
    杨可心,钟海心,毕洋,杨玉洁,郑旭威,唐斌,卢传坚,陈海明
    2024, 35(10):1498-1503.
    [摘要](2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利用 CiteSpace 6.3.R1 软件对近 20 年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了解健脾祛湿治疗皮肤病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为皮肤病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有关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的文献,检索期限为 2004 年 1 月 1 日至 2024 年 6 月 1 日。利用 CiteSpace 6.3.R1 软件对纳入文献的作者、研究机构分布、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 1 326 篇文献,文献发表总体呈上升状态。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刘红霞 (31 篇)、卢传坚 (11 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 (66 篇),其次是广州中医药大学 (62 篇)。在关键词分析中,当前该领域的热点关键词为五苓散、外治法、从脾论治、脾虚湿蕴等;文献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名医经验、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前沿研究趋势主要有作用机制、炎性因子、异病同治等。结论 健脾祛湿法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治则,近 20 年中医治疗皮肤病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临床观察、名医经验及作用机制等,其中作用机制、炎性因子、异病同治为研究热点,多学科交叉融合可能为未来的研究方向。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及机构较少,各区域之间合作有待加强。
    7  基于PI3K/AKT通路探讨左归丸改善卵巢衰老大鼠卵巢生殖干细胞干性的机制
    梁蕴仪,陈婷婷,曾丽华,李祖昂,李堉成,朱玲
    2024, 35(10):1504-1511.
    [摘要](4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基于磷脂酰肌醇 3 激酶/蛋白激酶 B (PI3K/AKT) 通路探讨左归丸通过缝隙连接蛋白 43 (Cx43) 磷酸化改善卵巢衰老大鼠卵巢生殖干细胞 (OSCs) 干性的机制。方法 将 8 周龄雌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脱氢表雄酮 (DHEA) 组、左归丸组,每组 6 只。采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 15 d 复制卵巢衰老大鼠模型。模型复制结束后,DHEA 组大鼠灌胃 DHEA 8.1 mg•kg-1,左归丸组大鼠灌胃左归丸 1.85 g•kg-1,每日 1 次,连续30 d。采用 HE 染色法观察大鼠卵巢组织病理变化及各级卵泡计数;ELISA 法检测大鼠血清抗缪勒管激素(AMH) 、卵泡刺激素 (FSH) 、雌二醇 (E2 ) 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卵巢组织中相关蛋白 (PCNA、MVH、Oct4、Cx43、p-Cx43、EGFR、AKT、p-AKT) 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下降 (P<0.05) ,卵巢湿质量明显降低 (P<0.05) ,始基卵泡数显著减少 (P<0.01) ;血清 FSH 水平显著升高 (P<0.01) ,E2、AMH 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卵巢组织中 Oct4、MVH、PCNA、EGFR、p-AKT/AKT、p-Cx43(Ser368) /Cx43、Cx43 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 (P<0.05,P<0.01) 。与模型组比较,左归丸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升高 (P<0.05) ,卵巢湿质量、卵巢指数均显著升高 (P<0.01) ,始基卵泡数显著增加(P<0.01);血清 E2 水平明显升高 (P<0.05) ;卵巢组织中 Oct4、MVH、PCNA、EGFR、p-AKT/AKT、p-Cx43 (Ser368) /Cx43、Cx43蛋白水平表达均显著升高 (P<0.05,P<0.01) 。结论 左归丸可能通过维持 OSCs 干性改善卵巢衰老,其作用机制与 PI3K/AKT 信号通路及缝隙连接蛋白磷酸化相关。
    8  泻肺利水中药心康方提高受磷蛋白磷酸化水平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张钰冰,王陵军,王婷,许朴丽,唐璐仪,吕洪雪
    2024, 35(10):1512-1519.
    [摘要](2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探讨泻肺利水中药心康方 (葶苈子、杏仁、茯苓、黄芪、陈皮、三棱) 调控受磷蛋白 (PLN) 磷酸化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48 只 C57BL/6J 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诺欣妥组 (25 mg•kg-1)及心康方低、中、高剂量组 (0.455、0.91、1.82 g•kg-1) ,每组 8 只。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心力衰竭小鼠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按照上述剂量灌胃给药,每天 1 次,持续 4 周。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左室短轴缩短率 (LVFS)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 HE 染色法观察小鼠心脏组织病理变化;qRT-PCR 法检测心脏组织中 BNP mRNA 表达水平;Western Blot、Jess 法检测心脏组织中 PLN、p-Thr17-PLN、p-Ser16-PLN、肌浆网钙 ATP 酶 2a (SERCA2a)、蛋白激酶 A (PKA)、p-PKA、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 (CaMKⅡ)、p-CaMKⅡ蛋白表达水平,计算SERCA2a/PLN 蛋白表达比值;定磷法检测心脏组织中 SERCA2a 的活性。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 LVEF、LVFS 显著降低 (P<0.01),LVEDD、LVESD 显著升高 (P<0.01);HE 染色显示心肌纤维断裂、排列紊乱,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心脏组织中 BNP mRNA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0.01);心脏组织中 p-Thr17-PLN、p-Ser16-PLN、p-PKA 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p-CaMK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SERCA2a/PLN 蛋白表达比值及 SERCA2a 活性显著降低 (P<0.01)。与模型组比较,心康方中、高剂量组小鼠的 LVEF、LVFS 显著升高 (P<0.01),LVEDD、LVESD 显著降低 (P<0.01);HE 染色显示心脏组织病理损伤明显改善;心脏组织中 BNP mRNA 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P<0.01);心脏组织中 p-Thr17-PLN、p-Ser16-PLN、p-PKA 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 (P<0.01),p-CaMK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P<0.05),SERCA2a/PLN 蛋白表达比值及 SERCA2a 活性显著升高 (P<0.01)。结论 心康方可以有效改善心力衰竭小鼠的心功能,可能与其提高心脏组织受磷蛋白磷酸化水平有关。
    9  葛根素通过 AMPK/ASMase 激活自噬减轻阿霉素诱导的心肌细胞毒性
    李银萍,宣悦,廖玮嫣,赵倩,何芊,熊胜涛,陈泽屿,王萧,陈扬
    2024, 35(10):1520-1530.
    [摘要](4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探讨葛根素减轻阿霉素诱导的心肌细胞毒性的机制。方法 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卡托普利组 (1 mmol•L-1) 及葛根素低 (20 mmol•L-1) 、中 (40 mmol•L-1) 、高 (80 mmol•L-1)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每组加入阿霉素 5 mmol•L-1共同孵育。通过 CCK-8 法和乳酸脱氢酶 (LDH) 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ROS 探针检测 ROS 产生水平;HBAD-mcherry-EGFP-LC3 腺病毒转染检测自噬流;Western Blot法检测 Beclin-1、LC3、p62、p-AMPKα、AMPKα 蛋白表达水平;溶酶体探针检测溶酶体功能;免疫荧光检测酸性鞘磷脂酶 (ASMase) 和溶酶体相关膜蛋白 1 (LAMP1) 相对荧光强度和共定位程度;分子对接分析预测葛根素与 ASMase 的结合能力。基因富集分析揭示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力降低(P<0.01) ,LDH 和 ROS 的释放水平升高 (P<0.05,P<0.01) ,自噬小体数量增加 (P<0.01) 而自噬溶酶体数量 减少 (P<0.05) ,Beclin-1 蛋白表达及 LC3-II/LC3-I 比值下降 (P<0.01) ,p62 蛋白表达升高 (P<0.01) ,溶酶体荧光强度降低 (P<0.01) ,ASMase 的荧光强度升高 (P<0.01) ,ASMase 与 LAMP1 的免疫荧光共定位现象增加(P<0.01) ,p-AMPKα/AMPKα 蛋白表达比值下降 (P<0.05) 。与模型组比较,葛根素高剂量组细胞活力回升(P<0.05) ,葛根素中、高剂量组 LDH 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P<0.05) ,葛根素低、中、高剂量组 ROS 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P<0.01) ,葛根素高剂量组自噬小体数量减少 (P<0.01) ,葛根素低、中、高剂量组自噬溶酶体数量增多 (P<0.05,P<0.01) ,葛根素高剂量组 Beclin-1 蛋白表达比值上升 (P<0.05) ,LC3-II/LC3-I 蛋白表达比值上升,p62 蛋白表达下降 (P<0.01) ,葛根素低、中、高剂量组溶酶体荧光强度升高 (P<0.05,P<0.01) ,葛根素中、高剂量组 ASMase 荧光强度降低(P<0.05),ASMase 与 LAMP1 的免疫荧光共定位现象减少(P<0.01) ,p-AMPKα/AMPKα蛋白表达比值上升 (P<0.01) 。葛根素与ASMase分子对接分析结合能是-8.6 kcal•mol-1。基因富集分析显示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模型差异基因与细胞凋亡、自噬和溶酶体功能有关。结论 葛根素可以通过 AMPK/ASMase 调控自噬,恢复自噬通量,减轻阿霉素诱导的心肌细胞毒性,保护心肌细胞。
    10  脑心清介导AMPK/SIRT1通路促进脂肪酸氧化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
    王舒舒,周桂庭,林莉雯,吕嘉振,林智超,张钰玲,程丹玲,韩雨欣,周春,彭锐,刘旻,罗川晋
    2024, 35(10):1531-1541.
    [摘要](3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体内外实验研究脑心清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 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 ApoE-/-小鼠给予高脂饮食 12 周,进行NAFLD 模型复制,继而使用脑心清干预 12 周后,进行生化学、组织病理学检测,主要包括血脂、肝功能、血清炎症因子及肝脏苏木素-伊红 (HE) 、油红 O、天狼星红染色,评估脑心清对高脂饮食诱导的 NAFLD 的疗效。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预测脑心清的作用靶点。通过 HepG2 细胞蛋白质印迹 (Western Blot) 实验验证脑心清的作用机制。结果 血清生化学及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脑心清可以明显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肝脏脂质积聚、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反应。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分析结果表明,脑心清可能通过 AMP 依赖的蛋白激酶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 /沉默调节蛋白 1 (Sirtuin 1,SIRT1) 通路影响脂质代谢。体外细胞实验证实脑心清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激活 AMPK/SIRT1 通路,上调下游肉碱棕榈酰转移酶 1A(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1,CPT1A) 的表达,促进脂肪酸氧化,最终改善 NAFLD。结论 脑心清通过激活 AMPK/SIRT1 通路促进脂肪酸氧化改善 NAFLD。
    11  丹参保心茶调节 AMPK/OPA1 通路对冠心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大鼠的影响
    黄怡,杜雨欣,康舒悦,郑开荣,郑国扬,黄水明,潘华峰,李伟荣,姚丽梅
    2024, 35(10):1542-1551.
    [摘要](3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探讨丹参保心茶 (Danshen Baoxin Cha) 对冠心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大鼠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复制组。模型复制组大鼠双侧脑室注射链脲佐菌素 (STZ) 造认知功能障碍模型,皮下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 (ISO) 造心肌缺血模型。通过行为学实验验证心肌缺血模型及认知功能障碍造模成功后,将模型复制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通心络胶囊组 (1.6 g•kg-1) 及丹参保心茶低 (4 g•kg-1) 、中 (8 g•kg-1) 、高 (16 g•kg-1) 剂量组,连续给药 2 周。采用 Y 迷宫、新物体识别实验、Morris 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采用试剂盒检测大鼠脑内氧化应激水平和线粒体中三磷酸腺苷 (ATP) 含量;采用苏木精-伊红 (HE) 染色法和 Nissl 染色法观察海马 CA1 区神经元的病理变化;采用电镜观察海马 CA1 区线粒体的病理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 γ 共激活因子 1α(PGC-1α)、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 、视神经萎缩蛋白 1 (OPA1) 的表达水平;通过 Western Blot 检测 AMPK/OPA1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模型组自主交替率、识别指数、穿越原平台区域的次数和路程比明显降低 (P<0.01) ;海马 CA1 区神经元密度下降,尼氏小体减少,胞核固缩增加;线粒体中 ATP 和脑组织中 ATP、SOD、GSH-PX 水平明显降低 (P<0.05,P<0.01) ,ROS、MDA 含量明显增加 (P<0.05,P<0.01) ;海马 CA1 区线粒体肿胀,嵴稀疏,呈空泡化;GLUT4、PGC-1α、OPA1 mRNA 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GLUT4、SIRT1、PGC-1α、OPA1 的蛋白表达水平和 p-AMPK/AMPK 比值明显降低 (P<0.05,P<0.01) 。与模型组比,丹参保心茶给药组大鼠的行为学指标明显改善 (P<0.05,P<0.01) ,海马 CA1 区神经元数量、尼氏小体、核固缩改善;线粒体中 ATP 和脑组织中 ATP、SOD、GSH-PX 水平明显升高 (P<0.05,P<0.01) ,ROS、MDA 水平明显降低 (P<0.05,P<0.01) ;海马 CA1 区线粒体嵴结构较完整;GLUT4、PGC-1α、OPA1 mRNA 表达水平 改善 (P<0.05,P<0.01) ;AMPK/OPA1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 (P<0.05,P<0.01) 。结论 丹参保心茶可以改善冠心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减轻神经元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脑部氧化应激损伤,激活 AMPK/OPA1 信号通路,恢复能量水平有关。
    12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NLRP3炎症通路探讨丹参保心茶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症小鼠的作用机制
    赵荻,黄怡,陈玟璇,郑国扬,郑开荣,姚丽梅,潘华峰,李伟荣
    2024, 35(10):1552-1561.
    [摘要](5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 NLRP3 炎症通路探讨丹参保心茶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症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1) 利用 TCMSP、BATMAN-TICAM 数据库筛选丹参保心茶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 GeneCards、OMIM 数据库筛选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疾病相关靶点。将丹参保心茶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疾病相关靶点导入 Venny 2.1 在线平台,获得二者的交集靶点 (共同靶点) ,即为丹参保心茶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潜在作用靶点。通过 STRING 平台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蛋白互作 (PPI) 网络分析,筛选出关键靶点;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筛选丹参保心茶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关键活性成分以及重要靶点;将潜在作用靶点通过 Metascape 数据库进行 GO 功能和 KEGG 通路富集分析。 (2) 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 6 组: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 (酒石酸美托洛尔片 5.14 mg•kg-1+盐酸舍曲林片 10.3 mg•kg-1) 及丹参保心茶高、中、低剂量组 (30.8、15.4、7.7 g•kg-1•d-1) ,每组 8 只。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性刺激 (CUMS) 和皮下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 (ISO) 诱导冠心病合并抑郁小鼠模型。每天灌胃给药 1 次,连续 18 d。采用行为学实验 (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悬尾实验) 检测小鼠抑郁水平;HE、尼氏染色法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变化;qPCR 法检测海马组织中 IL-6、TNF-α、NLRP3、IL-1β、Caspase-1、IL-10 mRNA 表达水平。结果 (1) 筛选出 65 种丹参活性成分、9 种绿茶活性成分,共得到 1 042 个作用靶点以及 2 116 个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疾病相关靶点。将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疾病相关靶点经 Venny 2.1 平台取交集,共得到丹参保心茶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潜在作用靶点(共同靶点)299 个。通过潜在作用靶点 PPI 网络分析筛选出 IL-1β、AKT1、TNF-α、IL-6、VEGFA、CASP3、IL-10 等关键靶点。通过“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分析得到维生素 B、木犀草素、丹酚酸、丹参酮ⅡA、儿茶素等关键活性成分,以及 PTGS2、IL-1β、IL-6、TNF-α 和 IL-10 等重要靶点。潜在作用靶点主要集中在炎症反应、肿瘤坏死因子调控、糖皮质激素调控、核因子 κB (NF-κB) 转录因子调控等生物过程,以及 PI3K-Akt 信号通路、TNF 信号通路、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和 NF-κB 信号通路等主要通路。 (2)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旷场总距离和中心距离均显著缩短 (P<0.01) ,漂浮时间及摇摆不动时间显著延长 (P<0.01);海马组织的 IL-6、TNF-α、Caspase-1、NLRP3、IL-1β mRNA 表达均显著上调(P<0.01),IL-10 mRNA 表达明显下调 (P<0.05) 。与模型组比较,丹参保心茶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的旷场总距离、中心距离均显著增加 (P<0.05,P<0.01) ,漂浮时间及摇摆不动时间显著缩短 (P<0.01) ;丹参保心茶高、中、低剂量 组小鼠海马组织的 IL-6、IL-1β、NLRP3、TNF-α、Caspase-1 mRNA 表达均显著下调 (P<0.01) ,丹参保心茶高、中剂量组小鼠海马组织的 IL-10 mRNA 表达显著上调 (P<0.01) 。结论 丹参保心茶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症小鼠的干预作用可能是通过木犀草素、丹参酮、丹酚酸、儿茶素等活性成分,作用于 IL-6、TNF-α、IL-1β 和IL-10 等关键靶点,调控 NLRP3 炎症通路来实现的。
    13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张重阳,于淼,刘文秀,陈荣昌,孙晓波
    2024, 35(10):1562-1570.
    [摘要](2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 (SAFI) 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 100 只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丹参多酚酸低、中、高剂量组 (5、10、20 mg•kg-1) ,每组 20 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 (MCAO/R) 大鼠模型。于 MCAO/R 手术前按照上述剂量腹腔注射给药,每日1 次,连续给药 3 d;末次给药 1 h 后,进行 MCAO/R 模型复制。采用 Longa 五级评分方法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采用 TTC 染色后测量脑梗塞体积;ELISA 法检测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 NADPH 氧化酶 (NOX) 、4-羟基壬烯醛 (4-HNE) 、8-羟基脱氧鸟苷 (8-OHdG) 及炎症反应指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 (MCP-1)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 、白细胞介素 1β (IL-1β) 、IL-18、IL-6、细胞间黏附分子 1 (ICAM-1) 的水平;HE 及尼氏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病理损伤情况;TUNEL 染色法检测脑组织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法测定大鼠脑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 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 法检测脑组织中 NLRP3、Caspase1 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 (P<0.01) ,脑梗死体积显著增加 (P<0.01) ,脑组织病理损伤明显,神经元密度显著降低(P<0.01),皮层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血清 NOX、4-HNE、8-OHdG、MCP-1、TNF-α、IL-1β、IL-18、IL-6、ICAM-1 水平均显著升高 (P<0.05,P<0.01) ;脑组织中GFAP、NLRP3、Caspase1 蛋白表达显著上调 (P<0.01) 。与模型组比较,SAFI 中、高剂量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显著降低 (P<0.01) ,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 (P<0.01) ,神经元损伤有不同程度好转,神经元密度显著增加(P<0.05,P<0.01),皮层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血清 NOX、4-HNE、8-OHdG、MCP-1、TNF- α、IL-1β、IL-18、IL-6、ICAM-1 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脑组织中 GFAP、NLRP3、Caspase1 蛋白表达显著下调 (P<0.01) 。结论 SAFI 预防性给药可明显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改善脑组织病理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星型胶质细胞活化及 NLRP3/ Caspase-1 通路激活有关。
    14  柴黄清胰活血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大鼠肠道微生态变化的 影响
    任一静,李志,周鑫,赵龙,王星月,姜朝丽,陈珊珊
    2024, 35(10):1571-1580.
    [摘要](2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探讨柴黄清胰活血颗粒调节重症急性胰腺炎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 模型大鼠肠道微生态变化和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潜在机制。方法 将 48 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柴黄清胰活血颗粒组,每组 16 只;各组再随机分为 12 h 亚组和 24 h 亚组。以肠壁穿刺逆行胰胆管注射 5% 牛磺胆酸钠复制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假手术组、模型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柴黄清胰活血颗粒组予以 1.2 g•kg-1柴黄清胰活血颗粒溶液灌胃,每间隔 6 h 灌胃 1 次。术后 12 h、24 h,每组各取 8 只大鼠采集腹主动脉血、胰腺及回肠组织备测。观察大鼠腹腔内腹水、胰腺及回肠组织情况;生化法检测血清淀粉酶 (amylase,AMY) 、脂肪酶(lipase,LPS) ;HE 染色观察胰腺及回肠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 法检测回肠组织中 Claudin-1 蛋白;16S rDNA 高通量测序检测回盲部内容物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结果 与相应时点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胰腺广泛水肿坏死,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明显升高,胰腺组织、回肠组织病理评分升高,回肠组织 Claudin-1 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 (均 P<0.05) ;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差异性变大,群落组成的均匀度变低,菌群的丰富度无明显变化 (P>0.05) 而多样性减少 (P<0.05) ,变形菌门为肠道优势菌,颤螺菌属、瘤胃球菌、双歧杆菌属及拟杆菌S24-7 等菌相对丰度降低,志贺菌、Allobaculum 菌等相对丰度增加;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差异性变小,群落组成的均匀度变高,菌群丰富度无明显变化 (P>0.05) ,而多样性增加 (P<0.05) ,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为肠道优势菌,颤螺菌属、瘤胃球菌、双歧杆菌、拟杆菌 S24-7 等菌相对丰度增加,志贺菌、Allobaculum 菌等相对丰度降低。经柴黄清胰活血颗粒干预后,回肠组织病理损伤改善,肠黏膜屏障 Claudin-1 蛋白表达量均较模型组增加 (P<0.05) ;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差异性变小,群落组成的均匀度变高,较模型组部分有益菌增多,致病菌减少。结论 柴黄清胰活血颗粒能减轻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炎症损伤,其治疗作用可能与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有关。
    15  基于 UPLC-Q-TOF-MS/MS 和分子网络技术快速分析玉叶解毒颗粒醇提物的化学成分
    冯小龙,蔡媛,李鹏辉,陈俊,陈开义,龙红萍,彭艳梅
    2024, 35(10):1581-1592.
    [摘要](2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整合分子网络(Molecular Networking) 策略对玉叶解毒颗粒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与鉴定。方法 根据正负离子模式下质谱扫描获取化合物二级质谱数据文件,计算 MS/MS 碎片模式的相似性并创建全球天然产物社会分子网络(GNPS),根据分子网络中相似结构的分子簇对玉叶解毒颗粒中的各大类成分进行快速鉴定。对于在分子网络中未体现的化合物则采用 Agilent Masshunter Qualitative Analysis 工作站中的分子特征提取 (MFE) 功能和中药成分数据库 (TCM-DATA),根据一级、二级质谱数据和相关参考文献进行人工解析鉴定。结果 通过液质分析从玉叶解毒颗粒中共鉴定出 89 个化学成分,其中酚酸类化学成分 22 个,黄酮及其苷类化学成分 21 个,环烯醚萜苷类化学成分 6 个,三萜皂苷类化学成分 28 个,其他类化学成分 12 个。结论 采用 UPLC-Q-TOF-MS/MS整合分子网络技术可对玉叶解毒颗粒进行快速和系统的化学成分识别,为其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所建立的分子网络能为中药复方成分的快速定性分析提供借鉴。
    16  基于指纹图谱和化学计量学的生姜及其炮制品的质量评价
    杨秀娟,何建桥,郭晶晶,王佳佳,牛鹏贤,杨志军,李越峰,李硕
    2024, 35(10):1593-1599.
    [摘要](2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建立生姜及其炮制品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评价生姜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法建立生姜及其炮制品 (干姜、炮姜、姜炭) 的指纹图谱,同时测定其 5 个成分的含量并采用相似度评价和化学模式识别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建立了生姜及其炮制品的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931~0.996,标定 15 个共有峰,对比标准品,指认出 5 个成分 (6-姜酚、8-姜酚、10-姜酚、6-姜烯酚、姜酮) 。HPLC 测定生姜及其炮制品 (干姜、炮姜、姜炭) 中 6-姜酚、8-姜酚、10-姜酚含量均符合 2020 版《中国药典》标准,鲜品生姜中 6-姜烯酚、姜酮含量极低,经炮制为干姜、炮姜后其含量显著升高。聚类分析可将生姜及炮制品各分为一类;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 5 个变量重要性投影 (VIP) 值大于 1 的成分结论 该研究建立的 HPLC 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强、简便可行、稳定可靠,结合化学识别模式方法,可为生姜及其炮制品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17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牙周炎的组方规律及作用机制
    李惠菁,郜然然,刘敏,魏静,何翔,吴也可
    2024, 35(10):1600-1610.
    [摘要](3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挖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牙周炎 (diabetic periodontitis,DP) 的组方规律,并探讨核心药物组合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收录的中医药治疗 DP文献为资料来源,建立 DP 处方信息数据库,运用 Excel 2021、SPSS Modeler 18.0 和 SPSS Statistics 26.0,对纳入中药进行频次、功效分类、性味归经统计,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筛选出核心药物组合;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 (TCMSP) 、HERB 获取核心药物组合的活性成分,预测药物作用靶点;运用GeneCards 预测疾病相关靶点;运用 Venny 平台得到疾病与药物的交集靶点;运用 Cytoscape 建立“活性成分-靶点”网络,筛选出关键成分;以 STRING 平台数据为基础,利用 Cytoscape 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核心靶点;通过 DAVID 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 (GO) 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 富集分析;采用 AutoDockVina 对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共纳入中医药治疗 DP 文献 36 篇,提取方剂 50 首,涉及药物 100 味;最常见的药物有泽泻、熟地黄、黄芪等,使用最多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甘、苦味为主,归经以肾、肝经居多,系统聚类分析可归为 6 大类;筛选出牡丹皮-山茱萸-熟地黄为核心药物组合,涉及 18 个活性成分、164 个作用靶点,与 DP 有 104 个交集靶点;槲皮素、豆甾醇、山奈酚、β-谷甾醇、四氢鸭脚木碱、谷甾醇等为核心成分,AKT1、IL-6、TNF、IL-1B、PTGS2、JUN、TP53、ESR1、MMP9 等为关键靶点;GO 分析得到生物过程 3 724 项、细胞组成 228 项、分子功能 404 项;KEGG 分析显示主要涉及 235 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关键靶点与核心成分具有良好亲和力。结论 DP 的中医治法主要以补虚为主,兼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核心药物组合牡丹皮-山茱萸-熟地黄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 DP,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8  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临床研究的证据图分析
    韩文杰,张赤道,李兰馨,刘砚泽,武瑞鹏,安宜沛,朱明军,王新陆
    2024, 35(10):1611-1620.
    [摘要](2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通过证据图对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进行全面梳理,了解该领域的证据分布。方法 检索 2004 年 1 月-2023 年 12 月中国知网 (CNKI)、万方数据库 (Wangfang)、维普中文期刊 (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 (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 等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相关临床研究、系统评价/Meta 分析、指南及临床路径的文献,依据纳、排标准进行筛选后将结果以图表结合的形式进行分析与展示,并采用系统评价的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中医药系统评价和 Meta 分析的报告规范(PRISMA-CHM) 对系统评价/Meta 分析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依据人群、干预、对照、结局、研究设计(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Study design,PICOS)原则进行分析,共纳入 1 223 篇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 920 篇、非随机对照试验 249 篇、系统评价/Meta 分析 49 篇,5 篇指南/专家共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整体发文量呈下降趋势。高脂血症好发于中老年人,且趋于年轻化,随机对照研究的样本量大多集中在 60~300 例;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治疗方案种类较多,其中中药汤剂(50.13%) 和中成药 (38.41%)占比较高,最低的为中医运动疗法 (0.51%),干预措施中试验组中药汤剂对降脂汤关注度最高,中成药对血脂康胶囊关注度最高;方法学设计方面,明确提及随机序列产生方法的有 199 篇(21.63%),提及分配隐藏的有 17 篇 (1.85%);提及盲法的有 37 篇 (4.02%);对照组以他汀类药物为主,主要为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在结局指标方面主要包括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血脂水平、凝血指标、不良反应,而中医特色疗效指标、炎症指标、氧化应激指标、血管内皮指标关注度较低。系统评价/Meta 分析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普遍不高,AMSTAR-2 评价等级均为极低,PRISMA-CHM 得分平均为 15 分。结论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具有一定优势,但高质量循证证据较少,后续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提供证据支撑,提示未来应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临床实践问题为导向制定系统评价/Meta 分析、指南/专家共识的同时,参考国际规范标准,提升其规范性、可靠性,从而提升其证据质量。
    19  基于数据挖掘的胆石症动物模型特点及应用分析
    王琳琳,朱正望,赵静涵,苗明三,朱平生
    2024, 35(10):1621-1627.
    [摘要](3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对现有胆石症动物模型进行整理归纳,探索可更好反映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满足中医药临床与基础研究发展需要的动物模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 等数据库,对国内外胆石症相关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进行搜集和整理,对模型的动物种类、造模方法、造模周期、检测指标和阳性药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纳入的 128 篇文献中,胆石症模型的动物种类以豚鼠、家兔和 C57BL/6 小鼠为主。使用最多的造模方法为高脂饲料法,饲料喂养周期集中在 8 周。高频检测指标为成石率、总胆固醇、磷脂、总胆红素、总胆汁酸等。较多使用的干预方式为中药复方、西药和单味中药或提取物,西药干预以熊去氧胆酸 (Ursodeoxycholic acid,UDCA) 为主,中药干预以中药复方为主,还包括针灸、运动、饮食等其他干预方式。实验设立阳性对照药多为 UDCA。结论 随着胆石症动物模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目前有较多种造模方法都较好地模拟了胆石症中西医临床表现特点,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该文分析结果可为胆石症模型的选择、应用和完善提供参考。
    20  补肾方剂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临床及药理机制研究进展
    肖萌,张晓莲,刘伟,杨金娜,王文佳,胡蕴慧,方坚松
    2024, 35(10):1628-1636.
    [摘要](5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 (AD) 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长,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手段,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难题。中医认为肾虚是伴随着 AD 进程的恶化及证候时序演化的关键证候要素,补肾填精益髓是中医治疗痴呆的根本治法。临床研究表明补肾方剂能显著改善轻、中度 AD 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神经,降低脑 β 淀粉样蛋白 (Aβ)水平,抑制炎症因子激活及抗氧化应激等有关。该文综述了补肾方剂治疗 AD 的临床及药理研究进展,从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研究方面探讨了补肾方剂防治 AD 的优势和不足,以期为中医补肾疗法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