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管 单 位: 广东省教育厅
主 办 单 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编 辑 出 版: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编辑部
印 刷: 广东信源彩色印务有限公司
国 内 发 行: 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邮 发 代 号: 46-210
国 外 发 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箱)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Research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杂志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1990年6月创刊,单月刊,逢单月25日出版,邮局发行,邮发代号:46-210。本刊是一份全面报道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专业刊物,以弘扬中医药事业、促进中药现代化为使命,积极宣传和报道国内外中药新药及临床药理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对促进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及临床药理研究的学术交流极具引导性和权威性,同时也是中药新药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刊学科影响指标、影响因子以及学科排序在全国同类期刊中位居前列,并全面进入国内权威的核心期刊评价系统......
查看完整简介>李金霞,张鑫芸,杨力鉴,王怡萱,宗文静,刘旺华,郑彩杏,曹洪欣
Abstract:
目的 基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外泌体 miR-145 调控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HAVSMCs)表 型转化角度探讨温心方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给予大鼠温心方水煎剂 33.75 g·kg-1灌胃,每天 1 次, 连续 7 d ,制备含药血清。(1)取对数生长期的 HUVECs,分别设立模型组、温心方组、miR-145 mimic 组、 miR-145 inhibitor 组、miR-145 inhibitor+温心方组。模型组加入 50 mg·L-1 ox-LDL 培养 24 h;温心方组加入 25% 温心方含药血清培养 24 h 后,再加入 ox-LDL 培养 24 h;miR-145 mimic 组、miR-145 inhibitor 组分别用 miR-145 过表达质粒及小干扰 RNA 转染后,再加入 ox-LDL 培养 24 h;miR-145 inhibitor+温心方组在转染后 加入 25% 温心方含药血清培养 24 h,再加入 50 mg·L-1 ox-LDL 培养 24 h。采用高速离心分离获取 HUVECs 外 泌体,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BCA 法及 NTA 法对外泌体蛋白浓度及粒径进行测定。(2)取对数生长期 HAVSMCs,分别设立对照组、模型外泌体组、温心方外泌体组、miR-145 mimic 外泌体组、miR-145 inhibitor 外泌体组、miR-145 inhibitor+温心方外泌体组、Wnt 抑制剂组。对照组继续使用培养基培养;Wnt 抑制剂组加 入 50 ng XAV-939(10 μmol·L-1 );其余各组加入对应外泌体 50 ng(外泌体终浓度为 100 μg·mL-1 ),培养 24 h。 采用 MTT 法检测 HAVSMCs 细胞增殖率;Transwell 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 期;qRT-PCR 法检测细胞 miR-145、WNT2B 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细胞 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α-SMA)、平滑肌 22α 蛋白(SM22α)、骨桥蛋白(OPN)、Wnt1、β-catenin、LRP6、GSK-3β 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成功提取 HUVECs 外泌体,平均粒径为 140.6 nm,浓度为 1.6×108个/mL。与对照组比较,模型外泌体 组的 HAVSMCs 细胞增殖率明显升高(P<0.05),细胞迁移数显著增加(P<0.01);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 0.01),S 期细胞占比明显增加(P<0.05);HAVSMCs miR-145 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0.01),WNT2B 基因表达 显著上调(P<0.01);HAVSMCs 收缩型标志蛋白 α-SMA、SM22α 表达显著下调(P<0.01),分泌型标志蛋白 OPN 及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关键蛋白 Wnt1、β-catenin、LRP6、GSK-3β 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 外泌体组比较,温心方外泌体组的 HAVSMCs 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P<0.05),miR-145 inhibitor 外泌体组的细 胞增殖率明显升高(P<0.05);温心方外泌体组、miR-145 mimic 外泌体组的 HAVSMCs 细胞迁移数明显减少 (P<0.05),miR-145 inhibitor 外泌体组的细胞迁移数明显增加(P<0.05);温心方外泌体组、Wnt 抑制剂组的 S 期细胞明显减少(P<0.05);温心方外泌体组、miR-145 mimic 外泌体组 HAVSMCs miR-145 基因表达明显上 调(P<0.05),WNT2B 基因表达明显下调(P<0.05);温心方外泌体组、miR-145 mimic 外泌体组、Wnt 抑制剂 组 HAVSMCs 的 α-SMA、SM22α 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OPN、Wnt1、β-catenin、LRP6、GSK-3β 蛋白 表达明显下调(P<0.05);miR-145 inhibitor 外泌体组 HAVSMCs 的 α-SMA、SM22α 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OPN 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 miR-145 inhibitor 外泌体组比较,miR-145 inhibitor+温心方外泌 体组、Wnt 抑制剂组的 HAVSMCs 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P<0.05),细胞迁移数明显减少(P<0.05);miR-145 inhibitor+温心方外泌体组 HAVSMCs 的 α-SMA、SM22α 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OPN、Wnt1、β-catenin、 LRP6、GSK-3β 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 温心方干预的 HUVECs 外泌体可上调 HAVSMCs 中 miR-145 表达,通过靶向 WNT2B 及抑制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调控 HAVSMCs 向收缩型转化,抑制其增殖、迁移,减 轻血管内膜增生,从而发挥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丹膝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 脉短暂阻塞(tMCAO)再灌注大鼠模型。将 SD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10.8 mg·kg-1 )及丹 膝颗粒低、中、高剂量组(2.7、8.1、16.2 g·kg-1 ),每组 12 只。再灌注 24 h 后,给药组灌胃给药,每日 1 次, 连续 14 d。在造模 24 h 后及给药结束后进行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 TTC 染色法测量脑梗死面积;HE 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 酶(SOD)、谷胱甘肽(GSH)水平及脑组织中还原型辅酶Ⅱ(NADPH)含量;Western Blot 法检测脑组织中烟酰胺 磷酸核糖基转移酶(NAMPT)、多聚 ADP 核糖聚合酶 1(PAR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 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P<0.001);脑梗死面积显著增加(P<0.001);血清 IL-1β、TNF-α 水平 显著升高(P<0.01,P<0.001),SOD、GSH 水平显著降低(P<0.001);缺血侧脑组织中 NADPH 含量及 NAMPT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PARP1 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 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P<0.001);丹膝颗粒中、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大鼠的脑梗死 面积均显著缩小(P<0.01,P<0.001);丹膝颗粒中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大鼠的血清 IL-1β、TNF-α 水平显著 降低(P<0.01,P<0.001),SOD、GSH 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P<0.001),缺血侧脑组织中 NADPH 含量及 NAMPT、PARP1 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 丹膝颗粒能够缩小脑缺 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梗死面积,改善脑组织病理损伤,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增强抗 氧化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激活 NAMPT、PARP1,维持 NAD+ 水平,从而影响 DNA 修复、炎症反应等多方面有关。
刘思雨,张依娜,李敏,雷一鸣,王丽平,卫培峰,欧莉,白杨,董泰玮,高峰
Abstract:
目的 基于 CYP 酶/Caspase-3 途径探讨何首乌及其主要成分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1)体 外实验:取 HepG2 细胞,分为空白组,大黄素低、中、高剂量组(50、100、150 μmol·L-1 ),大黄酸低、中、 高剂量组(100、150、200 μmol·L-1 ),没食子酸低、中、高剂量组(100、150、200 μmol·L-1 ),以及二苯乙烯苷 低、中、高剂量组(200、500、1 000 μmol·L-1 ),给予相应药物干预 24 h。采用 CCK-8 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 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qRT-PCR 法检测肝细胞中 CYP1A1、CYP3A4、Caspase-3 mRNA 表达水平; Western Blot 法检测肝细胞中 CYP1A1、CYP3A4、Cleaved Caspase-3 蛋白表达水平。(2)体内实验:将昆明种小鼠 随机分为空白组、生首乌组(8 g·kg-1 )、制首乌组(8 g·kg-1 )、大黄素组(37.8 mg·kg-1 )、大黄酸组(312 μg·kg-1 )、 没食子酸组(4.58 g·kg-1 ),每组 10 只。每天灌胃给药 1 次,连续给药 4 周。采用全自动酶标仪检测肝功能指标 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HE 染色法 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qRT-PCR 法检测肝组织中 CYP1A1、CYP3A4、Caspase-3 mRNA 表达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肝组织中 CYP1A1、CYP3A4、Cleaved Caspase-3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体外实验:与空白组比 较,中、高剂量大黄素及不同浓度大黄酸、没食子酸均对 HepG2 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且呈浓度依 赖性。二苯乙烯苷各浓度对 HepG2 细胞均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与空白组比较,各给药组的细胞随着给 药浓度升高,细胞形态开始发生变化,呈现皱缩、变圆、颜色加深,以及部分坏死、脱落,大黄素中、高剂量 组及没食子酸中、高剂量组细胞坏死严重;大黄素、大黄酸及没食子酸中、高剂量组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 (P<0.05,P<0.01);大黄素、大黄酸及没食子酸各剂量组细胞的 CYP1A1 mRNA 表达显著上调(P<0.05, P<0.01);大黄素高剂量组、大黄酸中/高剂量组及没食子酸各剂量组细胞的 CYP3A4 mRNA 表达显著上调 (P<0.01);大黄素中/高剂量组、大黄酸高剂量组、没食子酸中/高剂量组细胞的 Caspase-3 mRNA 表达显著上 调(P<0.05,P<0.01);大黄素、大黄酸及没食子酸各剂量组细胞的 CYP1A1、CYP3A4、Cleaved Caspase-3 蛋 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P<0.01)。(2)体内实验:从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看,大致为没食子酸组>大黄酸 组>大黄素组>生首乌组>制首乌组,制首乌组的肝组织病理损伤最低。与空白组比较,生首乌组、大黄素 组、没食子酸组小鼠的血清 IBIL、TBIL、AST、ALP 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0.01),大黄酸组的血清 AST、ALP 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没食子酸组的血清 ALT 水平明显升高(P<0.05);生首乌组、 制首乌组、大黄素组、没食子酸组小鼠的肝组织 CYP1A1、CYP3A4、Caspase-3 mRNA 表达均显著上调(P< 0.05,P<0.01),大黄酸组的肝组织 CYP3A4 mRNA 表达明显上调(P<0.05);生首乌组、制首乌组及没食子酸 组小鼠的肝组织 CYP1A1、CYP3A4 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P<0.01),生首乌组、大黄酸组及没食子 酸组小鼠的肝组织 Cleaved Caspase-3 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P<0.01)。结论 何首乌及其主要成分致 肝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激活 CYP1A1、CYP3A4 通路,促进 Caspase-3 凋亡因子表达有关,其中没食子 酸的肝损伤作用最强。
Abstract:
目的 探讨加味芍药甘草汤(JSGD)对他莫昔芬诱导的子宫腺肌病(AM)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缺氧诱导因子 1α(HIF-1α)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 将 36 只雌性 ICR 新生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随 机选取 6 只作为正常组,其余 30 只作为造模组。在出生后第 2~5 天,造模组小鼠给予 2.7 μmol·kg-1他莫西芬 +5 μL·g-1花生油、卵磷脂、炼乳混合液(体积比=2∶0.2∶3)滴喂以建立 AM 小鼠模型。第 16 周模型复制成功后, 将 24 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JSGD 高剂量组(5.972 g·kg-1 ·d-1 )、JSGD 低剂量组(2.986 g·kg-1 ·d-1 )及地诺孕素 组(0.362 mg·kg-1 ·d-1 ),每组 6 只,灌胃给药,每天 1 次,连续 3 周。采用 HE 染色法观察小鼠子宫组织病理 变化,并按照 AM 标准分级进行评分;比色法检测血清 ALT、AST 水平,ELISA 法检测血清 VEGF 水平; RT-PCR 法检测子宫组织中 VEGF、HIF-1α mRNA 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子宫组织中 VEGF、CD31 的表 达水平。结果 各组小鼠的血清 ALT、AST 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他莫昔芬造模方法及 JSGD 对 AM 小鼠的 ALT、AST 水平无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子宫内膜侵入程度评分显著升高(P<0.01),提示 AM 模型小鼠复制成功;血清 VEGF 水平显著升高(P<0.01);子宫组织 VEGF、HIF-1α mRNA 表达均显著上 调(P<0.05,P<0.01),VEGF 蛋白及 MVD 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 JSGD 高、低剂 量组及地诺孕素组小鼠子宫内膜侵入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JSGD 低剂量组小鼠的血清 VEGF 水平明 显降低(P<0.05);JSGD 高、低剂量组及地诺孕素组小鼠子宫组织 VEGF mRNA 表达均显著下调(P<0.01), VEGF 蛋白及 MVD 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JSGD 可以抑制他莫昔芬诱导的 AM 小鼠子宫组织 的 VEGF、HIF-1α 及 CD31 表达,降低 MVD 水平,通过调控血管生成发挥治疗 AM 的作用。
Abstract: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联合血必净注射液对实验性脑型疟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方法 取 4~5 周龄 的雌性 C57BL/6 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0.9% NaCl)、感染对照组(0.9% NaCl)、血必净注射液组(血必净, 8 mL·kg-1 ,5 d)、青蒿琥酯组(青蒿琥酯,20 mg·kg-1 ,首剂加倍,5 d)、青蒿琥酯联合血必净注射液组(简称 联合用药组;血必净 8 mL·kg-1 +青蒿琥酯 20 mg·kg-1 ,青蒿琥酯首剂加倍,5 d),每组 20 只。按照上述分组腹 腔注射给药,每日 1 次。记录小鼠体质量、体温、外周血感染率及生存情况;伊文思蓝染色检测小鼠脑组织血 脑屏障通透性;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小鼠脑组织病理变化;ELISA 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干扰素 γ(IFN-γ)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 1(ZO-1)、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血管生成素 1(Ang-1)、Ang-2、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1)、血管 细胞黏附分子 1(V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 B(Akt)、 p-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p-eNOS 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 ICAM-1 蛋白水平; 总一氧化氮(NO)检测试剂盒检测小鼠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感染对照组小鼠 体温、体质量下降(P<0.01),给药结束时感染率达到 30.99 %,生存率为 0,小鼠出现跛行、反射消失等神经 症状,小鼠昏迷及行为量表评分(RMCBS)评分下降(P<0.01),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大(P<0.05),脑微血管中有 受感染红细胞和白细胞黏附,存在出血点,血清中 TNF-α、IFN-γ 水平上升(P<0.05,P<0.01),脑组织中 Occludin、ZO-1、VE-Cadherin、Ang-1、p-Akt/Akt 蛋白表达下降(P<0.05,P<0.01),ICAM-1、VCAM-1 蛋 白表达上升(P<0.05,P<0.01),NO 表达下降(但 P>0.05);与感染对照组比,联合用药组小鼠体温、体质量 上升(P<0.01),给药结束时感染率为 0.67%,抑制率达到 97.84%,生存率为 20%,小鼠神经症状改善, RMCBS 评分上升(P<0.01),血脑屏障通透性减小(但 P>0.05),脑微血管无明显细胞黏附,血清中 TNF-α、 IFN- γ 水平下降(P<0.05,P<0.01),脑组织中 Occludin、ZO-1、VE-Cadherin、Ang-1、VEGF、PI3K、 p-Akt/Akt、p-eNOS/eNOS 蛋白表达上升(P<0.05,P<0.01),ICAM-1、VCAM-1 蛋白表达下降(P<0.01), NO 表达上升(P<0.01)。结论 青蒿琥酯联合血必净注射液能有效改善脑型疟小鼠的症状体征,减少脑微血管 中的黏附,减轻过度炎症反应以及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 VEGF/Akt/eNOS 信号途径, 提高 NO 的表达有关。
Abstract:
目的 基于“肝病实脾”理论探讨白术多糖对酒精性肝损伤(ALI)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大鼠随机 分为模型组,白术多糖低、高剂量组,多烯磷脂酰胆碱组,白术多糖高剂量+氧化三甲胺组及对照组,每组 12 只。除对照组大鼠外,其余组大鼠均通过连续 6 周灌胃白酒的方式进行模型复制。模型复制的同时进行药 物干预,给药 1 日 1 次,持续 6 周。检测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的变化;HE 染色法观察大鼠肝组织、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检测大鼠脾脏指数;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组织中 CD4+ 、CD8+ 及 CD4+ /CD8+ 表达;检测大鼠脾脏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活性氧(ROS)荧光强度 的变化;Western Blot 法检测脾脏及肝脏组织中葡萄糖调节蛋白 78(GRP78)、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12 (Caspase-12)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及脾脏组织病理损伤严重,血清中 AST、ALT 水平,脾脏指数,脾脏组织中 CD8+ 水平、MDA 含量、ROS 荧光强度以及脾脏、肝脏组织中 GRP78、Caspase-12 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脾脏组织中 CD4+ 水平、CD4+ /CD8+ 、SOD 含量均降低(均 P<0.05);与模型组比较,白 术多糖低剂量组、白术多糖高剂量组、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大鼠肝组织及脾脏组织病理损伤有所缓解,血清中 AST、ALT 水平,脾脏指数,脾脏组织中 CD8+水平、MDA 含量、ROS 荧光强度以及脾脏、肝脏组织中 GRP78、Caspase-12 蛋白表达均降低,脾脏组织中 CD4+ 水平、CD4+ /CD8+ 、SOD 含量均升高(均 P<0.05);氧 化三甲胺减弱了高剂量白术多糖对 ALI 大鼠脾脏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均 P<0.05)。 结论 白术多糖可能通过抑制 ROS/GRP78/Caspase-12 信号通路抑制 ALI 大鼠脾脏氧化应激并改善免疫功能。
蒋紫云,袁庆霖,陈余姗,谢燕小,王凯,黄海阳,孙志佳,钱旭胜,连乐燊
Abstract: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实验探讨苇芩泻白汤对急性肺损伤(ALI)的治疗机制。方法 (1)使用 TCMSP 数据库筛选苇芩泻白汤的活性成分及其潜在作用靶点信息,在 OMIM、TTD 和 GeneCards 等数据库中获 取与急性肺损伤相关的疾病靶点。采用 Cytoscape 3.10 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共有靶点”网络,并分析主 要活性成分;借助 STRING 数据库建立共有靶点的蛋白互作(PPI)网络。此外,对共有靶点进行 GO 功能富集 和 KEGG 通路富集分析。(2)采用气管注射脂多糖建立急性肺损伤小鼠模型,并使用苇芩泻白汤干预。采用 HE 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和 RT-qPCR 法分别检测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IFN-γ、 白细胞介素(IL)-4 的蛋白和 mRNA 表达水平。结果 (1)共鉴定出苇芩泻白汤活性成分 161 种,潜在靶点 207 个,与急性肺损伤相关的靶点 1 523 个,交集得到 119 个共有靶点,其中 17 个核心靶点包括 IL-2、IL-4、 IL-10、IL-6、TNF-α、IL-1β 和 IFN-γ,分析得到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山柰酚、豆甾醇、β-谷甾醇、 金合欢素。KEGG 通路富集分析提示主要涉及 PI3K-Akt、MAPK、IL-17、Toll 和 Th1/Th2 等信号通路。(2)HE 染色结果显示,苇芩泻白汤可显著降低急性肺损伤小鼠 HE 评分(P<0.05)。苇芩泻白汤高剂量组治疗后 TNF-α、 IFN-γ 蛋白和 mRNA 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P<0.000 1),而 IL-4 蛋白和 mRNA 表达水平显著 上升(P<0.01)。结论 苇芩泻白汤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及多通路作用于急性肺损伤,动物实验结果提示急性 肺损伤伴随 Th1/Th2 失衡,而苇芩泻白汤能够纠正这一失衡。
Abstract: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荣筋拈痛方调控巨噬细胞 M1 型极化治疗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的有效成 分、潜在作用靶点及核心信号通路,再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方法 从 TCMSP 数据库中筛选荣筋拈痛方的功 能成分,检索 STITCH、Open Targets Platform 和 DrugBank 数据库,通过基因芯片分析筛选荣筋拈痛方调控滑 膜巨噬细胞极化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潜在靶点和信号通路。运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 和 ELISA 等方法进行体 内外实验验证。结果 荣筋拈痛方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潜在靶点共 36 个。PPI 网络及基因富 集分析表明荣筋拈痛方可能是通过抑制 NF-κB 信号通路调控巨噬细胞的极化,从而对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起 治疗作用。动物实验中,HE 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滑膜较空白组显著增厚、滑膜下细胞的浸 润增加、血管翳的增生显著;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有滑膜厚度变薄,滑膜内面浸润细胞减少及增 生血管翳减少。ELISA 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滑膜组织中 TNF-α 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 组比较,治疗组 TNF-α 含量显著下降(P<0.01)。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 p-NF-κB p65 显著激活(P<0.01),治疗组可明显抑制 p-NF-κB p65 表达(P<0.05)。体外实验中,免疫荧光结果显示,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 p-NF-κB p65、CD16/32 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和抑制剂组的 p-NF-κB p65、CD16/32 蛋白表达明显减弱。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 TNF-α 蛋白表达 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及抑制剂组可降低 M1 型巨噬细胞中 TNF-α 蛋白表达(P<0.05,P< 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可显著激活巨噬细胞 NF-κB p65 磷酸化(P<0.01);治疗组与抑制剂组均对 NF-κB p65 总蛋白表达虽没有明显影响,但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P<0.05)及抑制剂组(P<0.01)可明显降低 巨噬细胞 NF-κB p65 的磷酸化。结论 荣筋拈痛方可能通过 NF-κB 信号通路调控滑膜巨噬细胞极化治疗膝骨 关节炎性滑膜炎。
Abstract:
目的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串联质谱(UHPLC-QE-MS)、网络药理学及体内实验 验证探讨肠安菌泰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1)采用 UHPLC-QE-MS 法分析肠安菌泰的化学成分;利用 TCMSP 数据库检索肠安菌泰 9 味中药的全部化学成分,并与 UHPLC-QEMS 鉴定出的化学成分相比对,取交集成分。筛选出肠安菌泰的活性成分并在 Swiss Target Prediction 数据库中 进行作用靶点预测。在 GeneCards、OMIM、DisGeNET 数据库中检索 IBS-D 疾病相关基因。对肠安菌泰活性成 分作用靶点与 IBS-D 疾病靶点取交集,筛选出肠安菌泰治疗 IBS-D 的潜在作用靶点。通过 String 数据库进行 潜在作用靶点的蛋白互作(PPI)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使用 Metascape 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 GO 功能及 KEGG 通路富集分析;利用 Cytoscape 软件构建“活性成分-核心靶点-通路”网络并进行拓扑分析,筛选出关 键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和关键通路;选取前 3 位关键活性成分与前 5 位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2)采用 “母婴分离+番泻叶灌胃+醋酸灌肠+束缚应激”多因素造模方法复制肝郁脾虚型 IBS-D 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 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匹维溴铵组(15.8 mg·kg-1 )、肠安菌泰组(1.7 g·kg-1 ),每组 6 只。灌胃给药,每天 1 次, 共 14 d。采用粪便含水率、腹壁撤退反射、糖水偏嗜率等指标对 IBS-D 动物模型进行评价;采用 HE 染色法 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RT-qPCR 法检测结肠组织中 PI3K、AKT mRNA 表达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结肠 组织中 p-PI3K、p-AKT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共筛选出肠安菌泰活性成分 11 个,获得 211 个潜在作用靶 点和 51 个核心靶点,核心靶点主要与 PI3K/AKT、EGFR 等信号通路相关,筛选出美迪紫檀素、小檗碱、黄藤 素等关键活性成分以及 PIK3CB、PIK3CD、RAF1、PIK3R1、PIK3CA 等关键靶点,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活 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粪便含水率显著升高(P<0.001),腹 壁撤退反射及糖水偏嗜率显著降低(P<0.01);结肠组织 PI3K、AKT mRNA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 p-PI3K、p-AKT 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01)。与模型组比较,肠安菌泰组和匹维溴铵组大鼠的粪便含水率 显著降低(P<0.001),腹壁撤退反射及糖水偏嗜率显著升高(P<0.01,P<0.001);结肠组织 PI3K、AKT mRNA 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01),p-PI3K、p-AKT 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01)。结论 肠安菌泰可能通 过美迪紫檀素、小檗碱、黄藤素等关键活性成分,作用于 PIK3CB、PIK3CD、RAF1、PIK3R1、PIK3CA 等关 键靶点,调控 PI3K/AKT 等关键信号通路,发挥治疗 IBS-D 的作用。
Abstract: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探讨粉防己碱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分子机制。方法 (1)采 用 Swiss Target Prediction、BATMAN-TCM 数据库检索获得粉防己碱作用靶点,采用 GeneCards、OMIM、 DisGeNet、PharmGkb 数据库检索获得 SAP 疾病靶点,对二者取交集并绘制韦恩图,得到粉防己碱治疗 SAP 的 潜在作用靶点(共同靶点)。通过 String 数据库构建潜在作用靶点蛋白互作(PPI)网络,筛选关键靶点。利用 David、KOBAS 数据库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 GO 功能及 KEGG 通路富集分析。(2)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 组、模型组、粉防己碱组,每组 10 只。模型组及粉防己碱组小鼠均给予腹腔注射 20% L-精氨酸(3.5 g·kg-1 ), 共 2 次,每次间隔 1 h,复制 SAP 小鼠模型。于末次注射 L-精氨酸 4 h 后,粉防己碱组给予粉防己碱溶液 (120 mg·kg-1 )腹腔注射,每天 2 次,连续 3 d。计算胰腺脏体比;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淀粉酶水平; HE 染色法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变化,并从组织水肿、炎症及坏死三个方面进行评分;免疫组化法观察胰腺组织 IL-6、p-STAT3 表达情况;Western Blot 法检测胰腺组织 IL-6、p-STAT3、STAT3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共 分析得到粉防己碱治疗 SAP 的潜在作用靶点 24 个, AKT1、ERBB2、SRC、MTOR、PIK3CA、CXCR4、JAK2 等为关键靶点;GO 功能分析的生物过程主要涉及蛋白质自身磷酸化、肽基-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磷酸化、凋 亡过程的负调控;KEGG 通路主要涉及 PI3K-Akt 信号通路、JAK-STAT 信号通路、TLR 信号通路、Rap1 信号 通路、FoxO 信号通路等。(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胰腺结构明显破坏,出现大量腺泡细胞变性坏死, 仅残存少量分散的腺泡细胞,间质高度水肿,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胰腺组织水肿评分、炎症评分、坏死评 分、总体评分、胰腺脏体比相对值及血清淀粉酶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小鼠胰腺间质可见大量 IL-6、 p-STAT3 阳性表达,IL-6、p-STAT3/STAT3 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粉防己碱组 小鼠胰腺结构损伤程度明显减轻,腺泡细胞坏死范围明显缩小,间质水肿程度减轻,仅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胰腺组织水肿评分、炎症评分、坏死评分、总体评分、胰腺脏体比相对值及血清淀粉酶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1);小鼠胰腺间质的 IL-6、p-STAT3 阳性表达明显减少,IL-6、p-STAT3/STAT3 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1)。结论 粉防己碱防治 SAP 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可能通过抑制 IL-6/STAT3 信号通路改 善 SAP 小鼠胰腺组织的炎症反应。
Abstract: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和体外实验探讨西洋参-三七药对治疗心肌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 (1)通过 TCMSP 数据库筛选西洋参-三七药对的活性成分,Swiss Target Prediction 数据库收集药物成分相关靶点。利用 DisGeNET、GeneCards、OMIM 数据库挖掘疾病靶点,并通过 VENNY 2.1.0 平台取药物活性成分靶点与心肌梗 死疾病相关靶点的交集靶点,筛选出西洋参-三七药对治疗心肌梗死的潜在作用靶点。借助 STRING 数据库与 Cytoscape 3.9.0 软件构建西洋参-三七药对治疗心肌梗死的蛋白互作(PPI)网络,运用 R 语言对西洋参-三七药 对治疗心肌梗死的潜在作用靶点进行 GO 功能与 KEGG 通路富集分析,并使用 AutoDockTools4 进行分子对接验 证。(2)将 20 只大鼠分为空白组及西洋参-三七药对低(1.25 g·kg-1 )、中(2.50 g·kg-1 )、高(5 g·kg-1 )剂量组各 5 只,制备大鼠西洋参-三七药对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及空白血清。将大鼠胚胎心肌细胞(H9c2)分为正常 组(10% 空白血清)、模型组(10% 空白血清)及中药低剂量组(10% 西洋参-三七药对低剂量含药血清)、中剂量 组(10% 西洋参-三七药对中剂量含药血清)、高剂量组(10% 西洋参-三七药对高剂量含药血清)组,进行缺氧 造模和相应含药血清干预。采用微板法检测 H9c2 细胞 LDH 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 H9c2 细胞凋亡及线粒体膜 电位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 B (p-Akt)、蛋白激酶 B(Akt)、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PPARγ)、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 2(PTGS2)、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共筛 选出西洋参-三七药对 19 个活性成分和 121 个治疗靶点,其中槲皮素、罂粟碱、人参皂苷 Rh2 等是其主要成 分,Akt1、PPARγ、PTGS2、TNF 是其治疗心肌梗死的关键靶点。GO 功能富集分析得到 287 条生物过程条目、 27 条细胞组分条目、53 条分子功能条目;KEGG 通路富集分析获得 122 条通路,涉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 路等。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槲皮素、罂粟碱、人参皂苷 Rh2 等成分与 Akt1、PPARγ、PTGS2、TNF 等靶点结 合良好。(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形态改变,细胞间隙变宽、排列疏松,可见大量成团的漂浮高亮死亡 细胞。与模型组比较,各中药组细胞呈梭形,细胞间隙缩小、排列较为紧密,少量漂浮高亮死亡细胞。与正常 组比较,模型组细胞 LDH 活性、细胞凋亡率及 PTGS2、TNF-α 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P< 0.001),线粒体膜电位及 p-Akt/Akt、PPARγ 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 中、高剂量组细胞 LDH 活性、细胞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P<0.05,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 PTGS2、TNF-α 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p-Akt/Akt 和 PPARγ 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 P<0.01)。结论 西洋参-三七药对能通过槲皮素、罂粟碱、人参皂苷 Rh2 等多种活性成分,调控脂质和动脉 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减轻缺氧诱导的 H9c2 细胞损伤,发挥抗心肌梗死的作用。
Abstract:
目的 采用 16S rRNA 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火麻仁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小鼠肠道菌群的影 响。方法 将 18 只 C57BL/6J 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火麻仁油组(1 g·kg-1 ),每组 6 只。正常组 喂养蛋氨酸-胆碱充足(MCS)饲料,其余两组喂养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饲料 4 周复制 NASH 小鼠模型。模 型复制期间火麻仁油组灌胃 1 g·kg-1火麻仁油,其余两组给予等体积 0.5% 吐温-80。实验过程中记录各组小鼠 体质量,4 周后收集血清、肝脏和粪便样本。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sson 和油红 O 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病 理损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的含量;采用 16S rRNA 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 的体质量明显降低(P<0.01),血清 ALT 和 AST 的含量明显升高(P<0.001),肝脏内出现大量脂滴堆积、脂肪 变性,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且肝脏发生纤维化。与模型组比较,火麻仁油能够明显改善 NASH 小鼠的体 质量减轻(P<0.05),明显降低血清中 ALT 和 AST 的水平(P<0.01),并能显著改善肝脏病理损伤。16S rRNA 测序结果显示,火麻仁油可以逆转 NASH 小鼠肠道菌群 Alpha 与 Beta 多样性的下降。此外,鉴定了 19 种与 NASH 相关的菌属,火麻仁油可以对其中 7 种产生有效的调节。结论 火麻仁油可以改善 NASH 小鼠肝组织的 脂滴堆积、脂质变性、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促进有益菌和抑制有 害菌的生长来改善 NASH。
Abstract:
目的 基于中西医临床原发性肝癌指南分析探讨建立与临床原发性肝癌气滞血瘀症吻合度高的动物模 型。方法 从《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 年版)》《原发性肝癌中医诊疗指南》等指南,提炼气滞血瘀证候的 中医临床诊断依据,通过查阅气滞血瘀证及其动物模型相关的文献,根据动物模型构建的客观指标,归纳总结 气滞血瘀动物模型中医诊断标准,通过赋值评分法从现有的气滞血瘀证候动物模型中找出与临床原发性肝癌气 滞血瘀证吻合度最高的造模方法。结果 气滞血瘀证复合因素模型和原发性肝癌中西医临床气滞血瘀证候吻合 度最高(71%)。 结论 目前所建立的气滞血瘀证动物模型存在造模周期较长、造模方法复杂、中医吻合度较 低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气滞血瘀中医证候表现对应的实验动物评价标准,结合中医气滞血瘀证型的特点制 备更能体现中医“四诊”特点的实验动物模型,为原发性肝癌的中西医治疗提供更精准的研究模型。
Abstract:
目的 建立黄芪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评价黄芪不同类型饮片的质量一致性。方法 采用 HPLC 法建立黄芪药材对照指纹图谱,并利用黄芪药材对照指纹图谱对 3 批黄芪原料药材制备的传统饮片、煮 散饮片、破壁饮片和配方颗粒不同类型饮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同一黄芪原料药材制备的传统饮片、煮散饮 片、破壁饮片与原料药材的相似度为 0.925~0.994,与黄芪原料药材的成分组成一致性良好。黄芪配方颗粒与 原料药材的相似度为 0.649~0.920,与原料药材的成分组成的一致性欠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黄芪药材、黄 芪传统饮片、黄芪煮散饮片和黄芪破壁饮片聚为一类;配方颗粒单独聚为一类。结论 该研究所建立的 HPLC 指纹图谱法适用于黄芪不同类型饮片的质量一致性评价,可为中药新型饮片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有利于指导 中药新型饮片的研制工作。
Abstract:
目的 建立三子散中诃子、川楝子和栀子 3 味药材的高效薄层色谱(HPTLC)指纹图谱鉴别方法,分析三 子散质量的一致性和差异成分。方法 利用 HPTLC 技术,使用硅胶 G60 高效薄层板,其中川楝子使用二氯甲 烷-甲醇(16∶1)为展开剂展开,喷以 10% 的硫酸乙醇溶液加热后显色;栀子使用丙酮-乙酸乙酯-水-甲酸 (5∶5∶1∶1)为展开剂展开,喷以 10% 硫酸乙醇溶液加热显色;诃子使用三氯甲烷-丙酮-甲酸(7∶2∶1)为展开剂 展开,氨水蒸汽显色。通过多色标度扫描技术建立诃子、川楝子和栀子 3 种药材的 HPTLC 指纹图谱,并运用 相似度评价和主成分分析(PCA)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制剂质量的一致性和差异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建立的 3 种药材 HPTLC 指纹图谱中,川楝子的特征共有峰有 3 个,栀子有 2 个,诃子有 7 个。12 批三子散制剂的指 纹图谱相似度均>0.96。差异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生产厂家所生产的三子散可分为 3 组,并鉴定出以没食 子酸为代表的 5 个影响制剂质量的差异成分。结论 建立的三子散 HPTLC 指纹图谱鉴别方法可行,该方法可 提高三子散制剂的质量标准,可为其他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更多参考。
Abstract:
目的 优化核酸适配体(APS613-1)和还原响应长循环链(mal-PEG-ss-DSPE)修饰的去甲斑蝥素脂质体 (Apt-ss-NCTD-Lip)的处方工艺,并探讨其体外抗肝肿瘤作用。方法 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 Apt-ss-NCTDLip,以磷脂种类、水合温度、水合时间、胆脂比等为考察因素,以去甲斑蝥素-脂质体(NCTD-Lip)包封率、 粒径、多分散指数(PDI)和 Zeta 电位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和 Box-Behnken 设计-响应面法优化 NCTDLip 的处方工艺,并考察 APS613-1 与 mal-PEG-ss-DSPE 的配比。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脂质体形态;激光 纳米粒度测定仪测定粒径、Zeta 电位及 PDI。通过体外释放、还原响应性测定及 CCK-8 法进行体外抗肝癌研 究。结果 Apt-ss-NCTD-Lip 的最佳制备工艺:以大豆卵磷脂、胆固醇为膜材,药脂比为 1∶15,胆脂比为 1∶9,mal-PEG-ss-DSPE 用量为 10% 磷脂膜材量,APS613-1 与 mal-PEG-ss-NCTD-Lip 比例为 1∶150,水合温 度为 65 ℃,水合时间为 90 min。Apt-ss-NCTD-Lip 的粒径约 130 nm,包封率约 80%。Apt-ss-NCTD-Lip 溶液 外观显示为澄清透明带淡蓝色乳光;透射电镜下显示其形态圆整、大小均一、无粘连现象。体外实验结果显示 为 Apt-ss-NCTD-Lip 具有较好的还原响应性能,能有效抑制 HepG2 细胞增殖,具有良好的肝肿瘤靶向性。 结论 Apt-ss-NCTD-Lip 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抗肝肿瘤纳米递送系统。
Abstract:
冬凌草为河南的特色药材,首载于 《神农本草经》,是一种临床常用的中草药,其化学成分类型丰富, 包含萜类、生物碱、挥发油、黄酮、氨基酸、有机酸类等。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冬凌草具有抗肿瘤、抗菌消 炎、抗氧化、免疫增强等药理作用。该文系统总结了冬凌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基于中药质量 标志物理论,从植物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的特有性证据、中药药性、新药效、不同产地与采收时期、化学成分可 测性以及药动学方面对冬凌草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以期为冬凌草的质量标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李华莹,陈霏帆,崔官炜,张维琦,秦哲,郭家庚,杨洁仪,王晓东,贾芳,覃文慧
Abstract:
桑寄生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等 功效,化学成分主要包含黄酮类、甾醇类、萜类、酚酸类、苯丙素类、木脂素类、挥发油类等,具有抗肿瘤、 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抗骨质疏松、利尿、强心、保护神经、增强记忆等药 理作用。通过对桑寄生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在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论基础上, 根据植物亲缘及其特有性成分、传统药效及药性、药物代谢动力学及体内过程、化学成分可测性、采收时期及 产地、新的药效等多层面对桑寄生的 Q-marker 进行了预测分析,发现黄酮类、萜类、甾体类、苷类、挥发油 类化学成分可作为桑寄生 Q-marker 的物质种类,槲皮苷、槲皮素、广寄生苷、萹蓄苷、金丝桃苷、槲皮素 3-O-β-D-葡萄糖醛酸苷、(+)-儿茶素、β-谷甾醇、山柰酚等可作为桑寄生 Q-marker 的候选化学成分,可为 桑寄生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药材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