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青雅,苏式兵.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2008,10(4):1-6.
[2]王广基,查伟斌,郝海平,阿基业.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天然药物,2008,6(2):89-97.
[3]刘萍,王平,陈刚,刘松林,程静.应用代谢组学探讨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的研究思路和方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5):993-998.
[4]段礼新,代云桃,孙超,陈士林.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2):4090-4095.
[5]周明眉,刘平,贾伟,赵爱华,邱明丰,邱云平,苏明明.基于代谢网络变化的中药整体效应评价方法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2006,8(6):113-119.
[6]李青雅,苏式兵.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4):1-6.
[7]周明眉,刘平,贾伟,赵爱华,邱明丰,邱云平,苏明明.基于代谢网络变化的中药整体效应评价方法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6):113-119.
[8]蒋怀周,鲍远程.代谢组学应用于中医药研究的思考[J].中医药学报,2010,38(4):63-67.
[9]缪潇瑶,肖炳坤,孙云波,王翠芳,杨建云,黄荣清.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8,20(8):1345-1350.
[10]李 梢.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与寒热证候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1):105-111.
[11]许国旺,孔宏伟,汪江山,路 鑫.用系统性思维研究中医学:近年来相关研究工作的总结[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1):107-114.
[12]郭慧,崔扬,王秋红,匡海学.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中药复方研究近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213-219.
[13]程肖蕊,周文霞,张永祥.开展中药复方研究的系统生物学思路[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4):1653-1657.
[14]杨延泽,邓毅,杨秀娟,杨志军,吴国霞,曼琼.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1).
[15]罗国安,谢媛媛,梁琼麟,范雪梅,王义明.中医药整合医学——三论创建新医药学[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1):7-15.
[16]张继勇,王庆国,王钊.系统生物学与中药现代化[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2):1725-1727.
[17]梁琼麟,谢媛媛,范雪梅,王义明,陈万生,罗国安.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研究体系与实践[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1):1-8.
[18]崔佩佩,朱明丹,姜民,宋生有,傅俊曾,王刚,杜武勋,范英昌,罗国安.痰浊内阻及心气虚弱型冠心病患者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J].中医杂志,2011(Z1):75-77.
[19]沈自尹,黄建华,林伟,王琦,吴斌,刘小雨,张新民,许世雄,张卫东.从整体论到系统生物学进行肾虚和衰老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6):548-550.
[20]徐雯雯,任青玲,洪丹丹.从系统生物学与中医整体观角度分析湿热证候[J].中医药导报,2019(7).